大连贝壳博物馆:贝类家族的盛会

时间:2022-10-22 03:44:16

大连贝壳博物馆:贝类家族的盛会

大连贝壳博物馆有一种西方中世纪绅士般的优

雅,这种优雅像蓝天碧水永不退色。在那些已经没有生命的贝壳身上,我感觉到大海的深情呼吸,我能看到海一样深蓝,那是一种心灵上与大海相通的感应。流连在博物馆内,就像有一种流动的水,在身边悄悄地流。

在大连星海广场东南角,有一座仿欧洲中世纪城堡似的建筑物坐落在半山腰,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古香古色。凡是到大连广场及海滨旅游的人,远远见到那与众不同的城堡,就知道肯定会有来头,就想一探究竟,就胃口自然地就被吊起。这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就是大连贝壳博物馆。

博物馆由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研究设计院设计,并聘请世界著名贝类专家、日本东京软体动物研究所所长小菅贞男先生为贝壳博物馆的指导顾问。它是在2003年5月1日才开幕的仿古新建筑。

博物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在半山麓。汽车可以从东边爬坡到馆门前,行人可以从星海广场过桥,从西边高高的台阶爬上去。笔者是2008年5月1日从星海广场沿海边一路走去的,当时并不知道西边有台阶可攀,我是从机动车道上去的,自然多跑了路。成人30 元门票。

进到馆内,我这个跑远洋20多年到过55个国家职业海员感慨万千,因为这里的收藏品都是贝壳收藏家,也曾是海员出身的张毅先生长达30年的个人收藏,而我20年远洋生涯却没有留下一个值得纪念的贝壳,真的好佩服张毅先生真是个有心人。

这是是一个集贝壳研究、收藏、展览、科普教育和旅游工艺品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亚洲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贝类博物馆。尤其是采自于太平洋,高39厘米、直径10厘米的棘皮海胆,属世界稀有珍品,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座造型美观的城堡式贝壳博物馆,展览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示着5000多种、7000多件中外珍奇贝壳,其中有重达上百公斤的“食人贝”的贝壳,也有用放大镜才能观赏的迷你型珍稀小贝壳。贝壳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有圆的、扁的、长的、扇形的、锥形的、多棱形及各种奇形怪状不规则形。不但种类多,颜色也是千姿百态。加上馆内的艺术性布置,科学配置的灯光,无不让人惊叹大海之中贝壳家族原来还这么奇妙。以一个外行人观赏其纹理,或似凤颈,或似豹斑,或像孔雀开屏,惟妙惟肖。鉴于质地,有的像碧玉,有的像红宝石,还有的像珍珠玛瑙,晶莹剔透,异彩纷呈。特别每枚贝壳都标有名称及来自世界大洋的产地、收集的时间。这些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贝壳是大数人不曾见到到的珍品,游客将可以在这里将精彩的贝壳世界尽收眼底。

人类和贝类的关系渊源已久,从古时有食物用途,一直到货币工具、装饰物品,一直广为人类所用。现在的大连贝壳博物馆,把缤纷有趣的贝类世界展示到大众面前,也揭示出了人类和贝壳美妙的关系。

我辈之人,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贝类早已是餐桌上的美味,但是大多数人都是食其贝肉,然后将贝壳一丢了之。参观完这个贝壳博物馆,真的是让我有很不一样的感受。大海是个奥妙的世界,是什么水域什么条件孕育出种类不一样的贝类?还有那种色泽、那种形状,还有它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曾经住在深海里面的哪一个地方?大自然曾给过它们什么的馈赠?现代污染对它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贝类与人类还有哪些间接与直接的关系?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它们?我想每个参观完毕走出博物馆大门的人,都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这些来自大洋深处的贝壳太神奇,太珍贵。它不像我们市场见到的贝类那样可以随意选购,也不像古玩市场有钱就可以买到,在这7000多种贝壳中,是张毅先生30年与大海打交道的见证。展品还有来自新西兰、阿根廷、西班牙、摩洛哥、马来西亚、斐济、菲律宾等四大洋三十几个国家的个人采集与求购者之手,也有来自日本、台湾和美国的贝类学家、贝类学会及贝壳收藏家之馈赠或交流的贝壳;也包括台湾的贝壳收藏家彼此的馈赠或交流,而台湾一位船长送给博物馆的就是有活化石之称的龙宫翁戎螺,极其珍贵。展出贝壳最大者大王贼体长3.4米,宽0.80米,堪称海洋“巨无霸”。最重为几十公斤重,被传称为食人贝的砗磲。最小最轻的则是仅为毫厘的沙贝,需借助放大镜方得鉴赏。形状则或圆或扁,或如扇形、多棱柱形、不规则形等。可以说五彩纷呈,让人赞叹不已。

作为自然界主要的生物群种之一的贝类,据称始于初生代中期(7亿年前)到古生代初期(6亿年前)的时期,而后历经漫漫的岁月长河衍生至今,以其迥异多姿的形态印证着自然进化的步履,缤纷繁复的功能折射出社会演化的进程。

7000件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贝壳被收藏于此,也是为它们树碑立传,供后人敬仰,比它们长眠在大洋深处任风吹浪打不知要强似多少倍。对贝类来说,如此神圣的地方,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参观,它们一个个都是显示自己的高贵和身价。 大连贝壳博物馆是了解海洋、了解贝类家族的最好去处。

上一篇:海上空气净化有谱 下一篇:集聚资源 加快转型应对出口危机时代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