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0-22 02:28:14

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第一批工业化的产物,虽然在新中国成立时支持了工业化的起步,但是却失去了现在化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许多问题,进一步调整户籍制度的方方面面。户籍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户籍对公民进行管理,也因此阻断了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

关键词:深化户籍改革制度;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户籍改革是解决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却不是非常完善,值得政府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户籍决定了人民生活的大部分,它捆绑了很多的东西,例如: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

一、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思想的引导者,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面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预测,一个是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一个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他贯穿了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我国在深化改革时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马克思认为应该废除私有制,其认为私有制存在的根源就是城乡的对立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消灭城乡对立。他们在对农业中的小生产方式和改造做出分析,认为小农业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家庭劳动的个体经济,而且没有前途及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资本主义农场排挤和取代,在社会主义的我们国家它需要被改造成为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在我国为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从1958年国家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我们国家就通过户口身份来区分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是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持国内经济长期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人们来说,确实烙在人们身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的印记。户籍改革,迫在眉睫,我们要找到一种替代性的人口管理手段,去保证人口能够正常的顺序流动,这才能提供正常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 我国户籍改革面临的困难

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是让农业支撑起城市,农业服务于城市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一种将公民分化为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不平等的体制,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波的工业化体制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大量的劳动力对现在的户籍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府在一系列的重工业产业的下对劳动力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没有办法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剩余的劳动力只能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国际竞争的激动的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内需不足等问题,全民意识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的共识,已经变成了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农民转变为城市人,而是改革附加的计划经济的户口管理制度上的权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户籍制度体现出来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我国的现行户籍制度主要的弊端有:配置失衡、制度、角色错位、管理缺位。

由国务院下达的各省市政府、公安部协调配合的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可是时至今日,仍旧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就是没有解绑附加在户口本上的各种利益和权益。尤其是区分城乡人口、实施不同待遇的职能,而种种弊端阻碍了现在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前进。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过快增长,许多人都冠上了“城市病”,在建国初期,人口在城乡之间是自由流动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涌入,给城市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居民的就业、食品的供应、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都是不良的现象。而改革开放的控制人口的迁移的制度就导致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划分,而在社会的不断的进步中,旧的户籍制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城市的拓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补充,导致了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将流动人口排斥在他们的城市之外,限制了农民及流动人员的就业选择,恶化了社会制度环境。

在现今的社会里很多农民工长期在大城市打工,却享受不到此城市却得不到与同在城市的本地户口相同的待遇,导致了有病没法医,农民子弟无法享受到国家赋予的同等教育的权利,贫困的甚至连上不起学,各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差更是大。虽然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实施了一定的政策,如:在就业上,不许限制户口的招工情况;在社会保险上,社会救助体系机制不断扩大;在教育上,希望工程等大型扶持活动也在进行;在住房上,我国也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在医疗上,全国已达到全部覆盖医疗保障体系;在这些政策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城乡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户口的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已经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三、 户籍制度改革仍需进行

城市化的滞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我国产业结构有着严重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民增收困难,城市体力劳动力缺乏,导致了我国刚刚买入小康水平的初级阶段就出现了问题。解决户籍制度问题面临严峻挑战。[2]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放款户口迁移的限制,解决土地问题和劳动就业保障问题是我国提出的改革措施。

我国的学术界为了解决户籍制度的问题倾注了很多的精力,也得到了颇为丰富的成果。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把户籍下面所覆盖以及捆绑的东西释放出来,以得到所有地区的平等与协调。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在调整着户籍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人在市场经济规律上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民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上,建立统一的城乡统一劳动力的规章制度,让所有人知道在哪里工作,只要是出的是一样的劳动力就会获得相同的报酬和待遇,这样会少了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徙别的城市居住和生活,地域环境各方面较差的地区可以增加保障和权利,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自己的居住地,不会因为子女教育及社会保障而受到局限。其次就是迁徙自由制度,它也许在过程中会很困难,但是一旦实施起来,将对公民是最大的平等,不会因为农村户口而不能在城市里买房,要进行一系列“农转非”的计划管理好户籍。要尽量弱化户籍背后的利益关系。要保证农民的一切权益得到保证,各类户口的不一致性和不统一性要解决。[3]

户籍制度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我国户籍改革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以所涉及的户籍管理制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户籍管理体制健全,管理也是主体分工明确。很多国家是由内务、司法部门管理。在西方户籍在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确定人的出生、死亡、出生日期、出生地点等。而且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在迁移制度上管理是非常宽松的,公民可以自由的迁移居住地。而在外出旅行和公事办理上,只要携带居民身份证,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没有户口管理机关的束缚,更不需要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直接的户口准入制、蓝印户口制和居住证转办制,现在上海又实行了积分制,现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规模都在根据自己地区情况的不同而进行着户籍改革制度,我觉得首先应该从中小城市开始,由于大城市与乡村差距较大,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一定距离的缩短,而将乡村和中小城市捆绑起来,一起发展,才能共同发展,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政府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作为北京、上海这种已经接近甚至超出人口承载能力的大城市,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户籍方面的改革,应该在控制人口的情况下还要做到最大的平等,首先应该向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使一部分人放弃进入大城市的想法,进而减少人员的集中,还要在一定的条件下限制一些在社会上劳动力,减少社会需要的劳动力,也会减少人员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还可以为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经理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或者更大的社会保障及福利,而农村户口在“农转非”的条件下还会失去其农村承包地的代价,再此之上还要让更多的城市人进入到农村,引进人才改造农村。(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预想与中国当代实践 郑春芳 郜世奇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北京 100025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 100088

[2]200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估与政策分析, 王海光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北京 100091

[3]加速户籍制度改革 培育中国公民社会 梁海波

上一篇:关于中国“未富先老”现象的思考 下一篇:探析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