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10-22 01:17:46

针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发掘优秀课程资源,使其在我国各专业课程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项重要高等教育改革工程。要建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首先要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教师队伍,编写出国内一流的精品教材,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能使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提供给社会共享。

关键词:精品课;针织学;教材建设;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44-03

针织与针织服装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针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我国针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社会对针织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继承了天津工业大学在针织学教学中的优良传统,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使得我校针织学教学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2006年针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针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年来,我们着力从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些体会。

一、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的建设,还不如说是精品教师队伍的建设,[1]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课程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在队伍建设中,我们着眼制度建设,重视年轻人培养,鼓励年轻人在教研教学中挑大梁,努力使队伍建设处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主讲教师要应为业内专家和教学骨干。我校的针织系有着良好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以邱冠雄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曾经作为行业的精英,在针织行业中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新一代骨干教师也都在国内的针织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在针织教学和科研领域有较高的建树,在科研、论文和服务行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讲授针织学课程。其中3人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获得桑麻基金会奖教金,并有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纺织之光奖教金获奖教师1名,天津市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十一五”立功奖章获得者1名。针织系多次获得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并获得天津市“十一五”立功奖状。

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扶植青年教师成长。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更快地促进年轻人的成长,组织老中年骨干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工作,通过“结对子”和“传、帮、带”,传授教学经验和心得,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并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目前,针织学教学团队的每位青年教师都主持了至少一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每年每人至少发表了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参与课程主讲的年轻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都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在学生几年的评教中都是优秀。

3.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教育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水平,跟上国际针织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重视教师培训与工程进修和实习,先后安排年轻教师参加了意大利电脑无缝针织设备与产品设计培训、德国先进经编设备与产品开发培训、德国先进电脑横机与程序设计培训等,还安排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活动,使这些教师不仅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

4.实行双向听课制度。教学相长不仅针对教师和学生,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实行双向听课制度,就是让有经验的老中年教师定期的听年轻教师的课程,从中发现优点和问题,互相切磋,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必须从头至尾的跟随老教师完成至少一轮的课程教学活动,使年轻教师熟悉教学环节的安排,掌握课程讲授的方法,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并据此写出自己的教案,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年轻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2]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必须有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围绕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课程组主编的《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作为针织学课程的规划教材,自出版以来已经重印6次,再版一次,印数2万余册,不仅为国内纺织高等院校所普遍采用,也被针织行业的专业人员所喜爱,受到一致好评,现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版。获得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评为“十一五”优秀教材。此外我们还组织编写了《针织学(双语)》、《针织厂设计》和《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等“十五”和“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编写了纺织高等教育教材《成形针织产品设计与生产》和教学参考书《横机羊毛衫生产工艺设计》等,也被众多院校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我们正着手国家级和部委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针织厂设计》、《成型针织产品设计》等多部教材的修定计划,并准备编写《纬编针织学》和《针织实验教程》,这些都列入了“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繁杂,表述困难,特特别是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要摸索一套适合工程课程教学的方法,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开发相应的教学手段,以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工程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定义和结论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设备、工艺、产品的具体形象、过程和变化难以把握,因此,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往往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和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比如我们在讲授针织产品设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针织产品的结构和特性,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给10到20块不同类型的织物样品,各组先根据课堂讲授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各种产品的结构特点,然后讲述自己所分析产品的情况,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他们的讲述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黑板上开机器的情况出现。在织物性能试验教学中,按学生组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实验的标准和方法,并根据所查找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相应的实验,这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也使学生掌握了完成一项实验的方法、步骤与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日新月异,传统的黑板教学、静态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动态教学所取代。但在争议声中,如何切实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避免黑板搬家、书本搬家的情况出现,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运用录像、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达到丰富多彩,实用高效的目的。为此,我们根据针织学课程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分成四大部分:术语定义静态给出,重要公式黑板推导,织物产品图片展现,机器动作动画和视频演示。这样一种多种手段交叉灵活应用,既避免了多媒体教学的简单化,也使得黑板教学不能实现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网上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精品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3]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好网络资源,使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2006年就建立了“针织学”教学网站,网站上包括了课程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等内容,其中的网络课程中不仅包括了讲课教案和课程动画,还设计了在线测试、专业词汇检索、织物库、参考书籍和专业网站等功能,实现了课内外教学的结合,目前,针织学课程教学录像的全部内容都已经挂在网上,可供校内外学生和相关人员学习参考,并建成了双语教学网站,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有一套符合教学规律、适应科技发展要求、满足工科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要有一系列能够先进、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公之于社会,达到资源共享,使行业受益。

参考文献:

[1]袁德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6,(3):53-57.

[2]王根顺,孟子博.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6):27-30.

[3]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2):20-23.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宋广礼(1954-),男,辽宁丹东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针织教学与技术研究。

上一篇:小议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下一篇:高校外籍教师有效管理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