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线 光熙门站

时间:2022-10-22 01:03:11

【前言】13号线 光熙门站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环视整个展厅,发现玻璃容器中的植物标本依然“秀色可餐”。红花绿叶,在冬季的北京给展厅添了许多春意。在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马宝(马胃肠道中的结石)。原来动物结石也可以入药、其实,大名鼎鼎的“同仁堂...

中医药博物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分为中药标本和中国医学史两部分。

中药标本展厅里汇聚着中药的精华。从药用植物的标本到中药饮片,从药材实物到丸散成药应有尽有,让参观者目不暇接。漫步在中国医药史的展厅里,会感悟到它的广博和深邃。如果说汉代石画像上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那么历代名医塑像则确确实实象征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的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等,会让人们对我国古老的中医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明朝出版的医药书籍,也证明了中医中药对这个民族的崛起和生息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站在宽敞的博物馆大厅,会不知不觉融入那幅巨大的国画《燕山秋色图》中,去谛听夏商周神草疗医时是如何诊脉,去拜访在硕果累累的杏林中小憩的董奉,去感受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执着和艰辛,去把握《本草纲目》科学定义以外的厚重思想。当走出馆藏珍品的海洋时,才知道这里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医药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会得到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数据,从而让更多的人在观赏和研究我国古代中医药文化遗存的同时而获得助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将中医药科学融会在21世纪那种全新的阳光里,让灿烂走遍世界。

踏入博物馆的三层中药综合展厅,首先看见的不是根须发达的人参,也不是奇形怪状的何首乌,而是制作精致、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仿佛这不是中医药博物馆,而是自然博物馆。原来,中药的药材来源分为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这些标本,只是直观地说明动物作为中药药材来源的重要性。

环视整个展厅,发现玻璃容器中的植物标本依然“秀色可餐”。红花绿叶,在冬季的北京给展厅添了许多春意。在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马宝(马胃肠道中的结石)。原来动物结石也可以入药、其实,大名鼎鼎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中的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而通常人们说的“狗宝”则为狗的胃内结石。这些动物结石药材一般都价格不菲。

步入四层的医史展厅,立刻会被门口复原的古代药店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等等,格外精致。医史展厅用大量实物勾画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直到近代民国时期,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时期突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算立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像。这座铜像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而针灸铜人像在古代专被用作教学和考试测试。特别是到了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面涂满黄蜡,然后向其体内灌满水。当学生刺中穴位时,水就会从穴位处流出;如果不中,针则难以刺进……

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杏林学子的研究之所,更是一切爱好中医药文化游客的必观之地。 1 民族饰物。2服饰一角。3蒙古族头饰。4儿童的服装。5纺织轮。6-7苗族银饰。8黄平苗银凤冠。

民族服饰博物馆:穿出来的文化

民族服饰博物馆位于朝阳区和平街北口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内,地铁光熙门站向北500米即到。

步入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您会立即被众多精美绝伦的服装服饰所吸引。博物馆分为综合展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绣染品厅、老照片厅五部分,典藏有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传统民族服饰珍品一万多件。

金工首饰厅汇集了各式各样的金银饰品,有的原始粗犷,有的精致细密。因为中国有很多民族都有崇尚银饰的习惯,故,展品中以银饰居多,而这当中最漂亮的要算是苗族姑娘所佩戴的银饰了。苗族姑娘带着它走路的时候会晃动,下面的银铃便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所以在苗族的山寨里,经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听见银铃的响声就知道漂亮的女孩子来了。姑娘们在参加聚会时,从头到脚佩戴着十几公斤重的银饰。在苗寨,银饰成了富有和美丽的标志。

北方民族善于纺织毛织品,而南方民族则擅长纺织棉麻等织品。织绣染品厅中展示的十几件织锦,就是南方民族织棉中的极品,它们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早在汉代中国的织锦就十分发达,而眼前的这些织锦不但吸收了中国历代织锦的精华,而且还融入了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如今这些织锦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博物馆里让人细细品看,要知道当初这些精美的织锦只不过是新娘陪嫁的被面。据说每一个女孩在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织几床被面,而且谁的被面越多摞的越高就证明谁越勤劳能干,那么她们在婆家的地位也就越高。如今摆在展厅里的织锦就是那些未出阁姑娘们的杰作呢!

综合厅可以说是中国南北服饰的大荟萃。宽大厚实的蒙古长袍以及华丽的满清宫廷服饰,中国各民族绚烂多姿的服饰在这里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在众多的服饰中,有一件不起眼的服饰却令人伫足,这就是赫哲族的“夏装”鱼皮衣。据介绍,这件鱼皮衣是用几十斤的大马哈鱼的鱼皮拼接缝制而成的。鱼皮衣曾是赫哲族所特有的一种服饰,但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赫哲族人不再穿这种鱼皮衣,这工艺也就濒临失传了。为了抢救和保存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民族服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千里迢迢前往赫哲族的聚居地,拜托当地会这门手艺的老人制作了眼前的这件鱼皮衣。

苗族服饰在中国服装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专门开辟了苗族服饰展厅。据统计,苗族有一百多个支系,每一个支系的服装都风格迥异。而中国服装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服装款式您都可以在苗族服装上找到,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如今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苗族服饰100多个种类,2000多件套,这里展出的每一套服饰都代表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而苗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也都倾注在这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图案之中了……

通过欣赏这些充满民族神韵的传统服饰,为我们打开了眼界,从而能更多地了解服饰背后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内景。

上一篇:布谷劝耕鸠唤雨 憨厚敦实的斑鸠 下一篇:李镇西阅读教学人文情怀的认知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