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的画 起伏的美

时间:2022-10-22 12:58:11

【内容摘要】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浮雕题材的内容少而简单,学生难以真正接触“浮雕”艺术,更无从感受那凹凸有致、起伏变化的独特之美。因此,笔者针对“浮雕”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实践。

【关键词】浮雕 兴趣 形式美 造型美 定势 结合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特别是敷彩后形成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亦画亦雕,集绘画与雕塑之优势,既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又能结合圆雕的空间表现力,给人以独特、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和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然而,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却因种种原因和限制,学生难以真正地接触、体会“浮雕”这一古老的艺术,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自前年开始,笔者就一直致力于将浮雕艺术纳入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关于“浮雕”教学可行性的思考

(一)学生对“浮雕”艺术的兴趣

浮雕,无论从展现的形式,还是表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工具与材料,在学生的眼中,他们感到的是从未有过的神奇!而现代的学生都有较强的求异心理,普遍喜欢探究新奇有趣的新鲜事物。因而浮雕这种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容易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勿庸置疑,兴趣是一切学习、探索、创造活动的最强大的原始动力。学生对浮雕的这种兴趣正是在进行浮雕画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浮雕教学材料的解决

浮雕艺术家在创作浮雕作品时使用的是岩石、木头、钢铁、钢凿等材料,但这些工具与材料对小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寻找适合学生使用的浮雕材料和工具就成为能否进行浮雕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寻找、试用了大量的不同材质的材料之后,最后选择肥皂和石膏板(自制)作为实施浮雕教学的载体:首先,这两种材料质地较软,易于雕刻成型;其次,肥皂价格便宜,市场上随处可买,教学中容易普及,适合全班教学时使用,雕成的作品色泽圆润晶莹(透明皂),类似玉雕,但作品的保存期不长(一般三年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干裂);用石膏板创作浮雕,效果最为理想,且干后质地坚硬,永不变形,可以长时间保存,但石膏板的制作成本较高,学生难以做到人手一板,因此,石膏板较适宜在小组合作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使用。除此之外,还尝试了用泡沫板、插花泥、自制的泥板(趁湿时用)等材料进行浮雕教学,效果都不错,但因为这些材料取材不便,难以大面积推广,仅适合小范围教学(如兴趣小组或小班化教学)。

二、“浮雕”教学的开展

(一)欣赏浮雕表现的形式美

欣赏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欣赏美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浮雕画的教学中把引导学生感知、欣赏、领悟作品形式之美作为首要的工作。上课开始,在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中将一幅幅精美的浮雕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有铭记古代国王的伟大功业和历代王国的兴衰荣辱的古代浮雕作品;有强调个性自由、形式感很强的现代浮雕作品;有在洁白无暇的大理石上创作的浮雕作品;有刻在古朴庄重的大型青铜器上的浮雕作品;有反映历史事件的大型浮雕作品,有在家中悬挂的小巧、精美的浮雕装饰画……通过展示大量古今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浮雕精品,配合电脑课件中音乐与画面的创设,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产生新奇感,激起他们学习浮雕的浓厚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引导着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二)探究浮雕表现的质感美

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用自己的双手去表现美、展示美是美术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美术教育的外化过程。课堂上,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各种用浮雕形式制作的实物作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与作品零距离接触中体会浮雕的魅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浮雕的制作方法。之后,课件演示浮雕制作过程,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增强学生的制作信心。然后,学生尝试: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肥皂)上,让学生按自己探究的浮雕制作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浮雕画制作的尝试、讨论交流、总结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欣赏、观察,引导、体验、尝试制作的过程后,一幅幅有立体感,生动活泼的浮雕画作品在学生手中逐渐地呈现出来:漂亮的房子,别致的花瓶,有趣的京剧脸谱,简洁生动的生肖动物……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还很粗糙,尤其在作品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浮雕学习活动的实践体验,学生们对美的认识与体验已经从平面向立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今后进一步的浮雕画创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造浮雕表现的造型美

生活中的物象千千万万,数不胜数,尤其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的世界更是奇幻和精彩,这为浮雕创作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无限丰富的多样性。在学生掌握了浮雕的基本方法之后,让他们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设计不同的画面形式,以奇特、新颖的组合勾勒出精彩纷呈的浮雕图案。为了拓宽学生的创造思路,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构思、选材和作品设计等方面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小组的协作能力,学生在组内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教师也在学生创作中巡视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作品更趋于完美。集体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彩的浮雕作品产生了。最后,通过“小小浮雕作品展”,将学生的一幅幅极具创意的作品陈列展览,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三、浮雕教学的启示

在将近三年的浮雕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兴趣很浓,创作热情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应给学生提供新的思维方式,防止定势作用

美术课的教学,应体现思维的发散与聚敛交替进行。浮雕教学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掌握了浮雕的基本表现方法之后,针对浮雕的表现题材、内容、选择创作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启发与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防止产生定势作用。如引导学生可以将浮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中国京剧》;将浮雕与泥塑技法(堆塑法)相结合而创作,如《老牛》;可以改变材料与工具进行浮雕创作,如用厚泡沫板和电烙铁创作的《虎年大吉》;在表现技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将阴刻与阳刻结合,由单层的浅浮雕向多层的深浮雕发展;既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板上进行浮雕的创作,也可以在柱体上进行浮雕的创作,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在不规则的形体上进行类似青田石雕的创作……

(二)应体现浮雕与表现题材的“软结合”,而非“硬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题材与内容都适合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硬结合”是指不管该题材内容的难易、烦杂,不管浮雕版材的特性,不管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硬地将不适当的题材搬进浮雕的创作之中,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而“软结合”则充分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将表现内容、版材特性、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结合。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创作经验的积累。

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是学生的一种天赋。浮雕画作为一种源于古老又在不断创新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儿童在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房中明.浮雕课堂教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

(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浙江金华)

上一篇:明道通变 执古驭今 下一篇:由凡高《向日葵》引申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