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

时间:2022-10-22 12:18:32

浅析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

【摘要】本文从南北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的特点出发,阐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关联,并对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炼出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精华,进而对现代住宅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倡导当代乡土性建筑的多样性。

【关键词】乡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

1 乡土建筑的内涵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乃至全世界都分布着无数绚丽多彩的乡土建筑,它们独到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乡土建筑往往具有建筑清晰性、历史重要性及文化价值,是极富创造性、极富人情味的建筑。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乡土性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建筑的乡土性的存在和优势是建筑与其他艺术之间存在差距的必然的结果,这种差距使建筑与其他艺术相分离,也是因为建筑艺术相对地缺乏真正艺术创作自由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差距,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建筑比其他艺术更紧密地从属于一种特定的环境文化。

2 乡土性建筑的内涵

现代建筑乡土化,即乡土性建筑,是指建筑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尊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大自然,尊重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脉络,尊重不同传统影响下的生活体验,进行现代建筑和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构和探索,以形成建筑的独特性。

我们在对传统乡土建筑的深刻研究中,寻求它内在的精神和本质,并寻找一种方法,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的、自然恰当的,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理念,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优秀的当代乡土性建筑。

3 传统乡土建筑的特色环境设计给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启示

3.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3.1.1 力求利用自然条件,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布置。

传统乡土建筑平面布局大多因地设宅、因地制宜、因势取形、平面空间组合多变,它根植于自然而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真正的自然化建筑,遍布各地的村落,几乎没有“克隆”现象,这正是建筑根植于环境,而环境融合于建筑之所致。

如藏族碉房,由于青藏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民居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难度,故建筑一般平面占地面积较小,而向高空发展。如湘西吊角楼是一典型的乡土建筑形式,苗族人利用山的坡度和不同高度的地面而统一屋顶高度,形成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相互衔接的整体建筑山寨群落建筑。

在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地形、环境、水系给古人创造了理想的居住环境,天、地、人三者的完美结合。

3.1.2 融合地方、民俗特色,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传统的乡土建筑将民族的特色、地域的特色、宗教的信仰、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其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上,在不同地域的条件下,结合本民族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了丰富的建筑形式。

如吉林蒙古族民居。吉林地区的蒙古族居住建筑与汉族房屋的式样相类似,只是这种房屋在山墙开门,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当地人称为马架房。马架房的平面一般做两到三间不等,依人口多少而定。两间的房屋门开设在东端,东屋是出进的地方又兼作厨房使用,西屋为主要的居室,两面设炕。这种马架房平面接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居民住在中间仍然觉得在包内居住,仍然保持他的民族习惯。

3.2 空间功能多样化,整齐有序,以景生情。

我国乡土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建筑空间形式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追求“人境交融、与物同化”的豁达而意味深远的建筑美。

如北京的四合院,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植物变化给人们的精神上带来了愉悦的享受。因此古民居中的借景处理,是民居空间设计的精华所在,无论是北方的大庭院,还是南方的小天井都给居住的人们带来了乐趣。这种情景的交融,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在我们今天的居住建筑中也是激励倡导的。

3.3 因材致用,注重建筑材料的基本属性

中国传统乡土建筑崇尚自然又因材致用,充分利用地方性的建筑材料和乡土技艺,挖掘材料的最大利用价值,建造出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态、最经济的建筑。传统乡土建筑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大地和植物,从大地中取材的有土壤和石头,来自植物生长的有芦苇、竹和木头。对土壤的加工及建造方法有夯筑、土坯砖、粘土砖;对石头的加工及建造方法有整石砌筑、碎石垒砌等;对植物而言,树木的枝干根茎发展了一种木结构体系,其加工主要为实现桦卯结合;树木的叶子和草生植物常通过编织的加工方法获得面积和一定的承受力。

3.4 深化建筑细部。

“能够把握细部是建筑师成熟的标志。”传统的乡土建筑在细部上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也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细部景观。我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形式、功能都及其丰富多彩,屋顶形式有悬山、硬山、歇山、攒尖等等。这些屋顶形式还可以组合、变异形成更多的形式。同时由于建筑的使用要求,多种屋顶形式加以组合、空间结构之间各种复杂的搭接。马头墙是传统建筑的硬山墙高出屋面防止火焰蔓延的山墙,它随屋脊与屋面的高低变化而高低错落,又称封火墙。马头墙在传统民族建筑中是最富诗意的建筑符号,把平淡的山墙变得轻盈多彩神奇。

4 乡土性建筑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和发展,扎根于本土文化,具有扎实深厚的建筑文化基础。但是过去存在过或保存至今的乡土建筑,即使被认为是精品的,也只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和技艺水平,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乡土性建筑的时代性,决定了它们又应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学习的基础上。只有以现代化为基础,建筑中所体现的乡土性才可能有进步意义,乡土性建筑才可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建筑师可以以乡土建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去完成向现代化的转换;也可以以现代建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去寻求乡土建筑的某种神韵;甚至还可以运用传统建筑、乡土建筑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将其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的创构之中。

4.1 在传统的外表形式下引进新的技术和材料。

在现代乡土建筑中一般仍采用如屋顶形式、深远出檐、格扇、外廊等元素,

这样的方法易于取得和当地传统建筑相协调的效果。如使用混凝土和钢等现代材料以及相应的技术去模仿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的形式。

4.2 重新组合传统乡土建筑的典型表现要素

将传统建筑的一切要素――柱、天花板、窗户、露天空间等均看作符号,并将这些符号配置于现代乡土性建筑中。采用这种方法,历史上的形式重又获得新的价值,而现代乡土性建筑获得丰富的内涵,彼此之间达到了共生的效果。福建省建筑师黄汉民在进行福建省图书馆新馆的创作时,采用了现代建筑中的联想、借鉴、类型等多种手法,对当地的福建民居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在半圆形的露天空间、曲线形窗套、高低变化的女儿墙等多处演绎春闽民居的特征。使我们在这座全新的现代建筑中,感受到福建民居的韵味。

4.3 融合地方自然环境,体现地方民俗特色

可以利用传统乡土建筑的空间和环境的处理、体形的塑造、细部的处理,地方材料的运用,来赋予建筑地方色彩。

例如瑞士建筑师M•博塔,他的作品大多建在瑞士自然景色十分优美的城镇。他的建筑实践被人们称之为“乡土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当代乡土性建筑”。博塔 “他特别注意传统建筑(尤其是材料)和严格的现代细部之间的融合。”

乡土建筑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建筑文化,是民众的智慧的结晶,是一份宝贵的建筑财产,也是广大建筑师大量汲取创造灵感的土壤。从乡土建筑中摄取丰富的营养,进行现代建筑和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构和探索,是一条充满激情、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99年.

[3]吴家华,《对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情结的质疑》,建筑学报,2001年.

[4]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浅议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下一篇:对现代建筑电气安装质量通病与预防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