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为什么会成为负担?

时间:2022-10-22 12:07:53

学习为什么会成为负担?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指出: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勤奋进取与自卑自贬是其成长中必经的发展矛盾。当孩子顺利发展时,他将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而且会使以后的成人生活同样充满彷徨迷失,缺乏目标。学习历程正是体现并推动这一矛盾的主要过程,其间的感受、体验与结果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但现在有太多的孩子正面临着学习困境,他们无法在学习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无法在学习中感受灿烂的进步。为什么?

1.用心“两”苦的“陪读”

――早该割断的“脐带”

珊珊,今年读五年级,看上去整个人没精打采的,瘦瘦的身躯、苍白的脸,缩在座位中好像直不起腰。祖父母谈起珊珊的学习,又心疼又心焦:珊珊目前在班里处于倒数水平,作业做得相当得慢,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量,她两三个小时还完不成,甚至要四五个钟头。这样严重影响了睡眠,常常要搞到十一二点钟才能上床。长期如此,身体怎吃得消?第二天的课堂上肯定要瞌睡,即使勉强听讲,也已神游四方了。上课注意力难于集中,当然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晚上的作业又是难于应付。就这样:做作业慢――睡得少――听课不集中――做作业慢,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珊珊的祖父母伤心地说,珊珊的父母都在国外,只有他们老小三人为伴。看着她长身体的年龄这样受罪,心疼得很,却又不明白,珊珊为什么会学习得这样辛苦?

原来珊珊从小做功课就是爷爷奶奶相伴左右的。一、二年级的功课容易,爷爷奶奶可以辅导,珊珊做功课不会时,爷爷奶奶总会抢着帮她。结果珊珊养成了一个习惯: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就不能自觉做功课,总会一个字写半天,一个题看半天,直到爷爷奶奶来催她。在课堂上,珊珊偶尔听不懂或没注意听时,也会不怎么在意:“反正爷爷奶奶会教我!”作业慢、上课“走神”原来是奶奶爷爷“陪读”的结果!

要解决珊珊的问题,并非举手之劳。一要补她的学习漏洞;二要调整她的作息时间;三要培养良好、独立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她本人、祖父母、学校老师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当务之急还要考虑她的身体健康,解决睡眠问题。

其实,像珊珊这样被家长“陪做功课”长大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家长们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专心程度,不去做小动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然而事实上,“陪做功课”对孩子而言,极易形成双重依赖;其一,是思维上的依赖。知道大人会陪他做功课,有不懂也能得到答案,有时大人甚至也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觉得这么简单,看到孩子迟疑就将答案脱口说出。这样孩子自己动脑的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形成“思维依赖”。于是原本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故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其二,表现在情感上的依赖。现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有孤寂感。一旦做功课时被陪惯了,就很难适应自己一人在家时独立作业的过程。这两重依赖又会影响孩子课堂的专心程度,很多孩子将课堂学习时间用于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课成了家长给自己上课、练习的时间。因此,为人长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滥施爱心,否则真可谓“用心两苦”!

2.“一天有48小时该多好”

――学与玩矛盾吗

小晟读小学四年级,人长得精精瘦瘦,眼睛又大又亮,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母亲一边叹气一边数落他:我在外面做事已经够辛苦了,回来还得看他做作业,越大越不懂事。放学早回家,也不会自觉做作业、看书,非得“盯”他不可。稍不注意,就开始玩了。老师都说他很聪明,可就是只想着玩,学习一点都不要!

小晟在一旁反驳:谁说我不要学习?我也想学习好,可又不能说好就好,我每天不是都没时间玩吗?连我想看的动画片都没得看。唉,一天要是有48小时该多好!

小晟真的功课这么多吗?时间真的不够用吗?

据母亲反映,小晟同班多数同学大半作业在学校就做好了,快的根本没有回家作业。可小晟在学校一点也不做,只抓紧时间玩。其实就算将功课都带回家做,集中精力也不会超过1个钟头。所以不是功课多,而是小晟根本不想做作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他不能将“学”与“玩”的时间分配好,长期被动地做作业,使他总认为作业很多,很耽误时间,做完了作业,也就没了玩的时间,于是就先尽量玩,做功课时也三心二意地尽想着玩。这样,每次作业都在无奈下完成,效率极低。

小晟的学习历程中,同样有母亲陪做功课的历史,而且他一、二年级时成绩还是很好的,每次考试母亲都为他制定了复习计划,帮他复习。从三年级起小晟开始偷懒,成绩下来了。母亲也开始额外布置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其学习成绩,但小晟却向反方向走了。因为他发觉母亲每次布置的额外作业量与每晚做完学校作业到睡觉这段时间成正比,剩余时间多,额外作业多,如果校内功课做得慢,没时间了,也就不做额外练习了。聪明的小晟找到了窍门,干脆在学校不做功课,先玩个够,等回到家母亲逼时再慢慢做。

如何帮助小晟及其母亲呢?关键在于时间的管理。首先让小晟选择到底要“进步”还是“退步”?回忆是成绩好时轻松,还是现在舒服?小晟想想说,成绩好时轻松,当然要进步。然后与小晟一起计算:减去吃饭、睡觉及在学校的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还剩3.5小时,这将专门用于安排学与玩。“学”就是做作业,“玩”则随他安排。接着计算各项活动的时间,让他感性上认识“学”与“玩”是矛盾统一的:“学”得快,则额外时间多,“玩”得也痛快;“学”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还要从睡觉、吃饭中扣时间补偿。在反复将“学”与“玩”权衡后,他与母亲订下了“家庭时间契约”:如能保证在1.5小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母亲决不额外加压,允许看黄金档动画片(17:00-18:00)。最后,再辅以相应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在不断的反馈调整中,逐步学会管理时间,取得“进步”。

来我们咨询中心的孩子中,与珊珊和小晟相近的有很多,而就咨询个案记录分析,这些以学习为负担的孩子绝大多数有着相似的学习历程与自身特点:

1.有父母(或其他成人)“陪做功课”的惯例。长此以往,孩子便在成人的“陪同”下,变得“无能”了:依赖性强、独立思维能力迟钝,从而造成学习不良。

2.智商正常甚至优秀,但缺乏学习进取心。这些孩子均无智力障碍,然而对学习无责任感,并没有从心里认可学习是自己成长的必需,学习是重要的,缺乏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如好的学业表现、老师的良好评语、父母的鼓励与引以为豪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惧怕学习。

3.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最主要的表现在对时间的管理上。无法将“学习”与“玩耍”合理分配,往往是学不好、玩不好,心中惦记着玩,又无奈要做功课;做功课时不能集中,总要弄些“玩”的小插曲,使时间无效率地白白过去。长此以往,造成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做事拖拉、无长性、易分散等不良习惯。

4.个性特点上,任性、依赖、退缩。一方面拒绝家长的干涉,家长对他的建议很难听得进去;另一方面又依赖家长的“脑子”,以此来完成作业任务、考试。这些孩子最初来咨询时都表现得沉默寡言、害怕、担心,不敢正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目光对视,常常只会点头、摇头,表现得非常退缩、缺乏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常不能诚实地解释自己的行为,而用“说谎”来回避事实,以求暂时的“快乐”,缺少积极的应对困难的勇气与策略。

5.成败归因误区。这些孩子常将学习的成败归于运气、题目难易因素,认为运气好、题目简单,就可能得好的分数;反之,只等挨批评了。并不认为“努力”与学习有多大关系。一方面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基础问题,很多知识点他们是模糊的,也无法一下都搞懂,所以干脆以这种归因回避主观因素,免得“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对自身能力表示怀疑,再加上偶得好成绩,父母也会归为“瞎猫碰到死耗子”,这样的内外评价会强化孩子的归因误区。而不合理的归因将导致不合理的行为,由于认定了成绩与自身努力无多大关系,所以更不会强制自己对平时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用心了。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所谓“学习负担”,并非学习的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使得孩子丧失了主动进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觉得学习枯燥乏味。而一旦帮助孩子恢复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体味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于他们来说也将不再成为“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困难与艰辛,但更多的是获得知识、开启心智的欣慰与惊喜!

(作者系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健康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员)

上一篇:纪律是这样培养的 下一篇:小儿X脚与O型腿的成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