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因何“长号不自禁”

时间:2022-10-21 11:15:32

语文优秀教案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它帮助语文教师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丰富了课堂内容,是语文教师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但是,我们在参考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慎重,不可以全盘照搬。

这学期我们学习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部分,我在讲《项脊轩志》的时候,参看了几篇优秀教案(在“中学语文资源网”也可查到《项脊轩志教案》),发现教案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纰漏。

归有光,明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可谓命途多舛。作者在19岁时完成此文前四段,之后五年作者补记后两段,他当时应该是24岁。教案在分析第三段时是这样写的:“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后面的教案中还分析:“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上文中分析了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归有光的简历: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4年(19岁)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去世。

教案分析作者大哭的原因一是“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二是“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但是从作者的经历不难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19岁,后两段是五年后写完的,当时可能刚刚参加科举,这样的年龄参加科举失败是很正常的,作者还没有尝到科举路上的坎坷艰难,更谈不上怀才不遇和有负祖母期望。唐朝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那么,作者长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古代的家庭一般都是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尤其是官宦人家,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例子。如果一个家庭分开了就意味着家道衰落。归有光家也算是官宦世家,在他19岁的时候他的大家庭已经四分五裂了,原文中这样阐述:“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原本共同生活的一家人不但分开吃饭,而且用篱笆隔开,后来干脆砌上了墙,可见家人间彼此隔阂。厅堂是用来聚会、待客的宽敞房间,竟然栖息着小鸡,衰败的境况可见一斑。结合原文就可以推断出,作者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对家庭衰落的感伤。

上一篇:与书为伴享天年 下一篇:秋季保健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