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作文指导的迷雾

时间:2022-10-21 09:12:57

拨开作文指导的迷雾

摘 要: 作文难写,把作文写具体更难。某些小学生作文虽然陈述清楚,但往往是罗列框架,内容空洞,不生动不具体,给人印象不深。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首先让学生在欣赏名家大作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其次在精彩的片段中感悟其方法,再次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方法,最后在课外延伸中得心应手。

关键词: 作文指导 写具体 写生动 写法指导

小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是内容空洞,文中无物,对重点情节缺乏精彩的描写。如何指导小学生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呢?这是许多语文老师一直不断探寻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诸多的实践,摸索出一种把作文写具体的有效方法,拨开了作文指导的迷雾,使作文指导更有目的性,更有实效性。

一、在名段欣赏中悠然心会

名家大作语言精练,描写经典,他们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出的,特别是那些名著,字字珠玑,脍炙人口,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名段名句的欣赏,感悟名家语言的精辟之处、描写的精妙之处。同时让学生明白:名家之所以是名家,是因为他们的描写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一切都归功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课堂伊始,可以出示这样三段话,让学生猜猜描写的是谁:

①忽然,他看见脚底下有东西在动,他猫腰一看,原来是一堆报纸。他刚要伸手拿报纸,“哗”的一声响,从报纸堆里坐起一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孩子,光光的脑袋上只有三根毛!这个孩子是(三毛)

②“哥哥,我吃得急了些,这人参果连有核没核都没吃出来就吞下去了。做好事做到底,你去再弄几个来,让我仔细品尝品尝。”说这句话的是(猪八戒)

老师紧接着追问道:你们为什么能猜得那么准呢?学生:因为每一段话都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的。师:那通过什么描写来抓住人物的特点?生: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把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师:是的,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就能将文章的内容写具体,今天,我们就复习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像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选择一些精彩典型的句段,让学生感悟体会,从而明白名作的成功之处就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学生顿时感悟到抓特点写具体的重要性。

二、在精彩片段中感悟方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无非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有效融合;写物写景的文章,无非是事物的色彩、外形、姿态等的有效结合。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写好事物的色彩、外形、姿态呢?这是值得突破的问题。我们可以撷取语文教材中一些描写的精彩片段,进行解读体会,让学生在深入的解读中自己悟出写具体的方法。

(一)写人写事的方法

1.动作分解――化大为小

写人写事的文章,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动作描写十分重要。写作文的过程,其实是慢镜头重现的过程,也就是所说的动作分解法,就是把一个要完成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动作完成。比如写跳远,我们可以从运动员如何做预备工作,如何助跑,如何起跳,如何腾空,如何落地等动作进行描写。因此,平时应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在写作时,在心中把这一过程分解一遍,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如课文《一夜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指导: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读完这一段话,你认为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文章是通过什么来描写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呢?(动作)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动作的呢?(作者把看、画、想、问四个连续的小动作,按先后顺序经过巧妙的连接)是啊,作者把审阅稿件这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然后有顺序地加以描写,这样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总理形象就跃然纸上,文章也就具体生动,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通过课文中一个典型片段的分析指导,逐步让学生明白把动作写具体的方法:把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有了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学生还愁写不出来吗?

2.用心感受――抒写内心

一篇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内心情感的刻画,只有把内心感受流淌在笔端、纸上,才能感人肺腑。因此,心理活动的描写至关重要。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欣赏了动作描写的片段后,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请学生自由读读,这一段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把内容写具体的?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师:这段话选自《我的战友》,文章的主人公是,那写“我”的心理有什么作用呢?(衬托出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师:作者是怎样把心理活动写具体的呢?(写出了“我”担心、矛盾、紧张、痛苦的心理)师: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把“我”复杂矛盾的心里刻画得惟妙惟肖,的高大形象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个片段的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心理活动描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刻画心理活动。在学生有了具体的实践感受后,我们要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写出来。

3.环境描写――不可或缺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如《三顾茅庐》中刘备第三次拜访时,作者就写了当时的天气之恶劣,“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刘备依然执著地前去拜访,可见他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环境描写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二)写景写物的方法

1.“镜头定格”――细细描绘

在描写事物的作文中,乍一看,没什么话可写。但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或靠近点,或捧起来,仔细看看,认真闻闻,然后闭目享受,把目光定格在事物的色彩、外形、姿态,发现这其实也很美。然后把这些色彩、外形、姿态或动作搬进作文中,作文怎么会不精彩呢?“定格镜头”模式,就是要从平凡中发现美、挖掘美。如《荷花》一文中: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作者描写荷花时,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地描写过去,然后把目光定格在期中一件上,进行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描写,把每一种不同姿势的荷花都描写得惟妙惟肖。

2.“添枝加叶”――逐步增肥

批改作文,常发现许多小学生虽然把要写的事物表述明白了,但往往是罗列出骨架,缺少骨肉,内容空洞,不生动不具体,给人印象不深。

比如有一位学生写春天的草地,他写道:“春天,小草长出来了,很绿很绿的。”很显然,这位小学生只抓住了主干,却忽略了枝枝叶叶,形成了空洞的描写。他笔下的小草无非写了这样几层意思:长出来了;颜色;时间。那么如何把这段话写生动具体呢?我认为,只要按他的描写顺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能达到目的。

我们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草长得怎样?都有什么颜色?都是什么样子的?走在上面的感觉如何?按照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一一回答。然后再出示朱自清笔下的《春》中的小草与之对比: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通过对比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具体生动。这种方法概括地说,就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收到了成效。

3.“巧用修辞”――灵动语言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把文章写得富丽堂皇,有血有肉,使人身临其境。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就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眼中的春描绘得美丽动人而又充满生机。教师在训练时可结合造句进行。如用“好像、犹如、仿佛、恰似”等词语造比喻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等词造排比句;用改写的方法造夸张句和拟人句,以达到作文形象生动的效果,文章语言也会更灵动。

三、在课外延伸中得心应手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一个具体片段的写作指导,学生基本能初步掌握写具体的方法与窍门,但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举一反三,我们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同学,对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刻画,使其栩栩如生。作文只有在多练中才能进步,学在课内,功在课外,“老师领进门,修行靠大家”。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9.

[2]阅读和写作[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1985.11.

[3]陈秉章著.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

[4]包全杰,等著.作文循序教学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

[5]柳斌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

上一篇:督导并举 以导为先 提高育人质量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