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城关镇漠西社区安庄村吉必存果园管理体会

时间:2022-10-21 09:04:47

乾县城关镇漠西社区安庄村吉必存果园管理体会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乾县吉必存果园通过培肥土壤、改形通风透光、改形后续管理、病虫害防治、叶面喷肥及树干涂肥等方法改造老果园。

关键词:老果园;管理;管理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省果树大改形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产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一大批果农跟随着大改形走上了致富路,这是我省果业生产上一大成功经验。

目前,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一大批老果园逐步焕发生机。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老果园管理不到位,致使产量低、质量差、收益低。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果树改形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导并跟踪观察调查了部分果园管理技术落实情况。现以乾县城关镇漠西社区安庄村吉必存果园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果园管理技术。

吉必存果园位于乾县城西5 km处的平原灌区,面积2亩,品种为乔化红富士,搭配短枝红富士,树龄22年,株行距3 m×4 m。原来其父亲管理果园,以后老人无力经管果园,交给长期在外的吉必存管理果园,这时的果园腐烂病频发,早期落叶病严重发生,果实产量低、质量差,总收入约2000元。吉必存接手后,参观学习了其它地方果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对果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准了存在问题的症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

1 培肥土壤、夯实基础

进行科学施肥、配方施肥,是果树高产优质的基础工作。为此,吉必存重视有机肥的投入,改良土壤结构,配合无机肥,搭配中微量元素,重视搭配土壤调理剂,结合地下种植三叶草、毛苕子草,亩施昊威有机肥220 kg,复合肥140 kg,蓝得土壤调理剂90 kg至105 kg,生长期按照乾县园艺站推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利技术,采用安奇乐有机全营养施肥技术,坚持连年施用。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8 %提高到现在的1.5 %以上,树势得到明显恢复,腐烂病绝迹,早期落叶病很少发生,产量逐年上升,质量同步提高。亩产量上升到3000~3500 kg,亩收入1万元至1.2万元,吉必存成为当地有名的务果能手,吸引了许多果农前来参观学习。

2 重视改形、注重通风透光

对园内所有果树进行分析归类,首先,挖掉病树、衰老树、密植树,以彻底解决园内光照问题;其次,进行提干,分年度分批把所有主枝提高到80~100 cm以上,同时,对所有大主枝开张角度,使之成为水平状态,既缓和了树势又解决了通风透光问题;第三,对其余枝条进行分类处理,疏除病虫枝、衰弱、老化枝组,更新复壮枝组,培养强壮枝组,利用背上枝组,结合拉枝使其下垂,保持枝组年轻状态(3~5年生)。

3 重点做好改形后续管理工作

三分改形七分管理,改形后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改形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对修剪造成的伤口保护尤为重要,无论伤口大小,一律用愈合剂涂抹保护,直径在1 cm以上的伤口,用愈合剂涂抹后,伤口贴一张与其大小基本相等的塑料薄膜或报纸,不会感染腐烂病,能够有效预防干缩失水,加速伤口愈合;春季拉枝使各类骨干枝成水平状态;对一年生枝条,除疏除徒长枝、衰弱枝、过密枝以外,保留下来的枝条,一律拉至下垂状态,于发芽前20~30 d开始至发芽后一周进行刻芽,只刻枝条两侧的芽子,用钢锯条在芽前5 mm处刻伤深达木质部,也可每隔3芽分段环切一刀,以促发短枝条有利于成花;抹芽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修剪的刺激,在剪锯口等部位会萌发出一些枝条,对于伤口处萌发的枝条,根据是否需要决定去留,空间大,有生长需要的,可保留一些新生枝条,既可补空又可起到愈合伤口作用,否则,必须抹除。改形后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体抗性,以利于伤口愈合恢复树势。

4 把好病虫害防治关

重点防治对象腐烂病、早期落叶病、叶螨。在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强壮树势的基础上,合理修剪,保持良好通风透光条件,确定合理负载量。对腐烂病以预防为主,每年6、7月份落皮层形成期,用辛菌胺10倍液涂刷树干及大枝基部。对腐烂病疤治疗采用刮治或划道涂药,药剂选用辛菌胺、翠贝、果康宝、戊唑醇等,随发现随治疗。防治早期落叶病采取狠抓前期打好基础,猛攻后期绝不放松,药剂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多菌灵、戊唑醇、代森锰锌、咪鲜胺等,依天气情况灵活安排用药种类(组合)及时间,用药间隔期15~20 d。防治叶螨抓住三个时期,一是春季果树萌芽出蛰期,二是花后一周卵孵化期,三是麦收前防治,高温季节根据虫情灵活运用药剂防治,选用阿维菌素、阿维哒螨灵、哒螨灵、三唑锡来防治。

5 重视叶面喷肥、树干涂肥

树有三张嘴,根系、枝干和叶片,除根系吸收土壤养分以外,枝干、叶片也可直接吸收叶面喷施的养分,并且具有见效快,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每年涂干2~3次,药剂选用黄腐酸(百合丰)加唑酮乙酸素加禾申(复硝酚钠),每次喷药加入黄腐酸等高档叶面肥补充果树养分。

上一篇:杨树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森林病理学研究特征及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