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要“去粗取精”

时间:2022-10-21 08:12:07

学校仪式要“去粗取精”

古往今来,各种仪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仪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仪式活动粗劣模仿、简单作秀的现象屡见不鲜,借仪式宣传政绩、好大喜功的行为屡禁不止,直弄得全校师生眼花缭y、疲惫不堪,正常的教学秩序全被打乱。

如何将仪式与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相融合,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仪式文化,是值得学校管理者研究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打造校园仪式文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立仪式要取其精华

国人重礼仪,设立的节日多,仪式也多。我们应该减少或者忽略那些缺少教育意义、学生不感兴趣的仪式活动,选取重要的民俗节日,根据其不同的内涵举办活动。另外,大型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单独提取出来,作为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日常活动也应该有比较固定的流程,形式上要讲求庄重,内容上要讲求高效。大小仪式疏密结合,贯穿全年,有效地充实校园生活,成为校园文化中一年四季的风景线。

二、组织仪式要办得精致

首先,要做到简洁高效,耗时不能太长;其次,内容要新颖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主题要鲜明、重点要突出,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再如近年比较流行的“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一般包括“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启蒙描红”、“启蒙教育”、“许愿”等环节。其中“正衣冠”、“朱砂开智”等环节因为形式新颖、喻意深刻而受到重视,而人生的第一课――“启蒙教育”则经常被一笔带过。如此组织安排可能更具有观赏性,但失去了开笔礼的价值内涵。如果在其中扎实地开展“向老师同学问好”、“放置整理学习用品”、“洗手上厕所”、“课间文明休息”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启蒙教育就不会流于形式了。

三、体验仪式要得其精神

每到九月份开学,很多学校都开展祭孔典礼,怀念至圣先师孔子,经常有人为“要不要铸一座孔子塑像”、“应该穿明式汉服还是宋式汉服”而费尽心思。其实,真心诚意地去祭祀,传承其精神内涵,才是关键。我们要纪念的不止是孔子这位世界文化名人,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他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和智慧。教师祭孔,继承其“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学习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修养。学生祭孔,则效仿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因此,在策划仪式之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积累,做好思想“铺垫”,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这样在仪式中才能有效地激感、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仪式之中,要注重渲染气氛、增强体验,让学生以乐、歌、舞等形式,表达对先哲圣贤的崇敬之情。仪式之后,要注重迁移和内化,将先贤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

总之,精心打造学校仪式文化,必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成长的烙印,使立德树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堂检测”环节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