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我国道路运输集约化

时间:2022-10-21 07:26:35

正确认识我国道路运输集约化

摘要:运输业具有竞争性较强、服务范围广泛、服务对象需求不尽相同的产业属性,道路运输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是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问题,不应人为进行企业的合并,避免形成垄断型市场格局,而应形成鼓励竞争的市场形态。

关键词: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结构调整

《道路运输条例》要求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为道路运输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近年来,由于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改善力度的明显加快,各种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的不断出现,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的增加,道路运输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逐步向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的体制问题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不够完善使得我国道路运输没有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运输经济效率较差,这是当前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曾将经济增长方式归结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以粗放型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恰恰相反,它通过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依靠各种要素质量的综合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性:一是质量经营的特征。应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三是效益效率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四是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的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理论上看,“集约化、规模化”属于运输结构调整的范畴,当结构调整被确定为“十五”工作的主线,它便成为道路运输领域相当时髦的词汇。从政策导向层面到实务操作层面,以“集约化、规模化”为主题的组织结构调整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

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通过以提高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为核心和积极培植大型骨干企业、强化道路运输网络化经营、加大运输组织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等措施,来有效推动道路运输集约化经营。

但事实上,关于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动因没有充分的从市场角度出发,调整的范围不够合理,调整主体定位偏差,调整的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放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这个宏观背景下,再认清运输产业属性,进而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基础上做出以下一些的回答。

1.端正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动因

1.1运输集团公司的组建不可一味的追求规模

规模不等于抗风险能力,公司规模较大并不一定必然得出资产也雄厚的结论,也并不一定得出其偿债能力也突出的结论。如果内部机制不合理,内部不是有机的融合,而是简单的拼凑,必然导致只是一个庞大的躯壳,没有抵抗能力,所以不能只为了追求规模而去任意的组建集团公司,必须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组建,集约化是内部因素质的提高引起外部规模的扩大,而不单单是外部量的增加。

1.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一般分析认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为了适应客货运市场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形态。也就是说,在20世纪末期,当运输市场的需求特征由“运得了”向“运得安全,运得舒适”转变时,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必须进行运输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种分析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市场需求演变的判断非常符合实际。运输业是竞争性较强、服务范围广泛、服务对象需求不尽相同的产业属性,必然会形成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市场需求特征的众多企业,不同的企业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形成分工合作关系与竞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应人为进行企业的合并,避免形成垄断型市场格局,而应形成鼓励竞争的市场形态。

2.确定合理的运输组织结构调整范围

长期以来,之所以实施运输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运输行业的“多、小、散、弱”问题。由此形成了一种倾向,即尽量将所有可以合并的企业进行合并调整,但是这样很容易导致垄断。

从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可以看出,反对垄断,防止企业通过市场垄断侵犯普通消费者利益,维持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有美国司法系统就微软是否触犯反垄断法律、妨碍市场竞争情况的调查,也才会有美国历史上的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公司的强制拆分。作为在努力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转轨国家,吸取发达国家政府市场管制中的先进经验,保持市场合理的竞争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从各国运输市场格局来看,在个别强势企业的周围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不计其数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与大型企业共同构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调整范围,防止垄断,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是非常必要的。

3.选择合适的调整主体及调整机制――市场选择而非政府选择

运输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的实施还涉及调整主体如何界定以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调整机制与路径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向来就存在市场调整与政府调整,市场选择与政府选择的争论。

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并购与重组,扩张与收缩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内部发展战略决策。企业认为需要进行战略扩张就实施对外兼并与业务重组;企业认为需要进行战略收缩就实施业务剥离,出售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完全承担决策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其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本身,调整机制是依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盈利战略引导下而进行的自我调整机制。

但从我国现实的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案例来看,基本上是采取了政府主导的行政调整机制。这种调整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基础,即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成股权改制。在股权结构上,国有股本或者“占大股”,或者完全“独资”。政府主管部门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当然要履行出资人权益,主导其重组过程。这是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然选择。但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存在行政性的“拉郎配”重组问题。这种通过行政力量来替代市场行为的方式难免会产生违背市场规律的弊端,当然也难以为无情的市场竞争规则所承认。

事实上,在没有对企业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内在机制改造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方式制造的“规模化公司”难免存在“大”而不“强”的竞争力弱化问题以及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剧增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企业改制是更为迫切与有效的运输发展之路。同时,企业改制以后恰当地规范政府行为,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间的作用边界,避免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的产生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4.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体系

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体系,目的是鼓励守信、惩罚失信,保护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经济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应当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将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体系正式纳入了法制建设的轨道,充分体现了国家建立道路运输市场信用经济的重视。《道条》又从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道路运输经营者应承担的信用义务,对不信用行为做出了相应的惩处规定。由此可见,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实行失信惩戒制度,是国家赋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5.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还要注意运输集团企业品牌的建设

对于市场主体的服务质量真正有较强约束力的是企业的品牌与信誉,而不是企业的规模。现代经济学认为,正是由于形成了企业的品牌,才使得客户通过品牌识别与企业之间由一次交易(博弈)变成了多次重复交易(博弈)。这样,在品牌与竞争的约束下,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企业才愿意提高服务质量。

在道路运输领域,近年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形成的以线路为依托的模拟式线路公司就是一种重要的品牌化方式。如河南的“金象河南快客”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公司统一冠名“金象”,统一车型,统一车辆的颜色和商标,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司乘人员的服装。这样既保持了品牌优势,又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从以上分析来看,实施品牌化应该是满足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的重要内涵。

结语

1)道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路里程的增加,技术标准的不断提到,网络机构的不断优化,迅速崛起,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

2)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对道路运输资源的调整与整合,是为了改变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小、散、弱的现状,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新举措。它是道路运输市场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道路运输集约化是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是按照点――轴――集聚带的顺序逐渐展开的。大工业首先聚集在个别城市,然后沿交通干线和其他重要基础设施轴线展开,继而向周围地区放射扩散,形成若干个经济活动密集的带状聚集区――产业带。而运输网络是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条件。

4)在走集约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正确认识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政府在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集约化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按市场机制、市场规律来运作,注重集团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应只追求规模的庞大。

参考文献:

[1]李小锋.运输集约经营的路径选择[M].运输经济世界.2006.

[2]刁文旭.组建区域通运输集团公司的实践与思考[M].交通世界.2002.

[3][美]西蒙哈奇姆、保罗塞登斯塔特编《运输业的民营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崔亚琼:女,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教研室。

研究方向: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

上一篇:旅客运输集约化经营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罗中立:从工人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