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1 05:47:53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浅析

摘 要: 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问题,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通过研究发现,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二是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三是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四是幼儿教师教育方法上的欠缺。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必须进行观念上的革新、制度上的保障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等努力,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倾向问题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表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主要表现为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具体表现为:

(一)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小学化问题

依据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启蒙性、趣味性、活动性,贴近生活又要使幼儿感兴趣,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而一些幼儿园则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过早地对幼儿进行读、写、算训练。

(二)幼儿园教育形式的小学化问题

游戏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园某些课程中教学的形式则完全小学化,简单刻板的问答,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甚至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在大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教师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幼儿,要求幼儿对老师绝对服从。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社会竞争压力

现今的幼儿教育之所以存在的“小学化”、“功利性”的倾向,就客观原因来讲,是由于整个社会竞争机制的日益激烈,使得家长们过于强调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竞争“压力”已经影响到幼儿园教育的实施。

一些小学在学生入学时,会进行一些读写算方面的考核,于是幼儿园不得不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要求,加强对幼儿读写算方面的训练,超前的识字、计算、书写训练,“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也剥夺了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曾经在观察中听到两个孩子在教室一角的对话:“今天的阳光真好!我们好久没有出去玩了。”“好想出去玩啊……”孩子稚嫩的话语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声。

(二)主观因素——落后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观念层面,落后的儿童观、教育观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轻视,儿童对成人必须顺从。所以,从家长的观念出发,当然是知识学得越多越深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精越好。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就替代了家长的权威的角色,“在幼儿园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许多幼儿教师也有着这种传统的儿童观,小孩子是“淘气的”、“不规矩的”、“需要被管教的”。儿童只有乖乖地听话,即使反抗,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也必然会受到这种守旧、落后的儿童观影响。

(三)政府监管层面的缺失

在实践操作层面,主要是现在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力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市场经济下幼儿教育多元化的情况还缺乏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基本上是自发状态,某些幼儿教育机构根本没有办园办班的条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些幼教机构根本没有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但由于监管不到位,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有些幼教机构想按照幼儿教育规律来办,但为了生源,为了幼儿园的生存,这些幼儿教育机构迫不得已迎合家长的小学化要求。

(四)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与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素质也有着较大的相关性。教师缺乏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技能、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也就很就容易出现“小学化”的倾向。有一些私立幼儿园还存在聘用一些不具有幼儿教育专业学历的人员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问题,更无法保障教育质量。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

人们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应该明确的态度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差异。每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恰恰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它是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知识和技能,它更多地关注那些外显的短期效果,忽视那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的培养,使快乐的童年生活人为地被增添紧张和压抑,扼制幼儿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教育者不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儿童观和教育观两方面内容。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成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而不能把幼儿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幼儿。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做准备。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幼儿的发展,而且在于幼儿的欢乐幸福。教育者应该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落后教育观念中的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自身发展要求的错误思想。

(三)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问题

做好幼小衔接,应该是做好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准备,而不是指读写算的提早训练准备,关心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应关心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与性格的形成,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并保护其求知欲,使其有上学的愿望和心理准备。所以,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也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在整个学前阶段都应以促进幼儿的正常发育、发展智力、获得初步的自然和社会经验、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及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等为目标,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即将入小学需要进行一些专门技能、经验的培养,主要是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方面。学习适应性方面包括: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书面语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文字符号的理解、记忆能力;初步的数的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等。社会适应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入学意识;规则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自主能力等。

(四)政府部门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再次强调要制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然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仍然大量存在,这一定程度地说明在国家政策的执行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幼儿教育的监督、指导和管理,还要健全、规范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当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业务加以指导,建立督导和评估监测制度,做好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五)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为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理论、教育计划的实行者,却普遍缺乏具体的教育实践方法。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必须使教育的要求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转化为幼儿自己行动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促进幼儿的内部学习活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做好幼儿教师职前、在职教育工作,提升幼儿教师队伍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努力提高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要努力探索能够应用于实践的适宜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儿出版社,1995.7.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9).

[3]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1.

[4]刘晓东.救救孩子救救教育.教育导刊,2002.7.

[5]孙丽丽.她在幼儿园什么也没学.幼儿教育,2004.(2).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国务院,2010-11-21.

[7]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11.4.

[8]陈玉英.对幼儿教学小学化问题的反思.新课程(教师版),2010.12.

[9]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3.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12.28.

上一篇: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创建文明寝室,关注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