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有效教育 提升办学品质

时间:2022-10-21 05:14:27

践行有效教育 提升办学品质

2003年11月,我在参加一次校长培训时,初识了EEPO有效教育。基于对其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的认同,8年来,我校先后5次邀请孟照彬教授到校讲学和培训,并以学校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EEPO方式’推广应用及研究一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课题为平台,推进有效教育的实施。

我们始终将其核心理念“有效教育是通过有序组织和全员参与来实现的”贯穿于实施全过程。我们以校本研训为突破口,创建了以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为特征,以“头脑风暴、筛选主题——团队合作、研讨主题——向度评价、呈现主题”为实施过程的“体验式”校本培训形式。教师在“经验分享”过程中,不仅构建了认知方面的收获,还包括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

作为校长,我带头为教师上课,摒弃传统的讲授方式,以“要素组合+平台互动”为基本课型,将教师与学生“互换”,构建体验平台,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体验教学效果。通过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内容要点、体验学习方式、强化课型方式、运用评价方式、反思备课方式等环节,使教师在全员参与、自主体验过程中,掌握了有效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让教师在有效教育的课堂形式中学习有效教育。从德育研讨会到班主任沙龙,从教师研训到教研活动,从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研讨会到中层干部研讨会等,都采取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的活动形式,为教师构建平等互助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对于有效教育改革,我们始终抱以宽容的态度,要求少争吵、少否定,多实践、多运用,允许失败、允许怀疑、允许观望。教师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遇到迷惑时,给予鼓励;遇到抵触情绪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改革之初,我们从最基本的要素组合课型人手,将该课型的理论和方法与教师的传统课堂实践相比较,帮助教师分析传统课堂教学中用到了哪些要素,哪些要素用得好,哪些要素组合得好,让教师感到要素组合课型就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帮助教师提升自我认同度,保护教师改革的积极性,有效教育才能坚定而持久地实施。

当教师们对有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堂轻备课”的偏差时,我们引导教师开展设计备课本的活动。将有效教育的教案书写形态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相结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操作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提出要求,组织教师自主研讨和改良创新,让教师自己参与到备课本的设计、实践和改进中来。

在掌握有效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学评教、教与学分评的评课思想,将评价重心由教师转为学生,由知识技能转为学习过程。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分课型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了一套源于教师、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在参与探究中,教师们的潜能被充分调动。有教师感叹:“虽然自己教了十几年书,但如果没有亲历这次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的设计与实践,还真不知如何看课、评课。”在引领教师用有效教育的方式全员参与到自主设计和研究备课本与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主人,不仅内化了有效教育的理论体系,还强化了有效教育的操作体系。

只改变教师而不改变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当教师导演了敢放权、会放权的民主课堂时,却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那种期盼中的“学生忙碌而有序”、“教师从容而无事”的课堂形态难以呈现。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人的评价方式三维一体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于是,我们认真而系统地开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训练,把学习的事情真正交给学生。学习方式训练,最重要的是单元组和团队训练,其目的是要构建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合作学习平台。参与的过程是智慧交互、资源利用、成果共享、个性充分展现的过程。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团队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关系更加融洽;边缘学生由被排斥变成被接纳,从而让学生的心理更加积极健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享受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只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学生才能产生互动、发挥主动、出现能动,逐步进入了一流水平的培养状态。

8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引领全体师生参与到有效教育的运用与研究中,从课堂教学切入,在“小组与团队”上发力、延伸与拓展,将有效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渗透到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学生活动等各个领域。当有效教育内化为师生的意识、情感和自觉行动时,学习型学校和研究型校园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一种精神特质。

上一篇:初中作文训练应重视“联词组段” 下一篇: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与政府主导“引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