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皇后”何巧女

时间:2022-10-21 02:56:43

“园林皇后”何巧女

现年46岁的何巧女,从小县城里走出,靠推销盆景起家,在历经三次堪称致命的挫折和数次事业起伏后,她终于打造出了市值近千亿的东方园林集团,个人身家80亿,被誉为“园林皇后”、“景观皇后”。她的目标,是做全球最有价值的景观公司……

情系园林,推销盆景积累起第一桶金

1966年,何巧女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84年,受到一直从事花卉苗木生意的父亲的影响,她选择并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杭州园林局任公职。

但天生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她,并不喜欢在政府部门工作。那时候她挺郁闷,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逛西湖。西湖无与伦比的美丽令何巧女折服。带着专业审美眼光逛西湖的她,从中领悟到了“美”的真谛,感慨地说:“西湖有天生的成分,但你在西湖转一圈就会发现,其中最美的景致都是人工的,那才是造园艺术的巅峰。”她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用一生去创造更多西湖式的美丽景观。

工作几个月之后,何巧女终于下决心辞掉了公职,专心攻读英语准备参加托福考试,出国深造。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出国深造梦最终破灭。上天关闭了何巧女的出国求学之门,却同时为她打开了园林这扇窗,似乎刻意要让何巧女投身于“真正属于她”的园林事业。

1990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学会在北京举办盆景展销会,何巧女北上闯荡,协助父亲推销盆景。凭着不错的英语基础,她专门向在北京的外国人推销。销售成绩是喜人的,几百元一盆的盆景竟然销路奇佳———要知道,那时几百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在推销的过程中,何巧女想,这么多人喜欢盆景,说明我们的生活空间太缺少绿色了,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市场空白来做大文章呢?

说干就干!这是何巧女的风格。但如何干?从何着手?突破点在哪里?何巧女一一分析,逐个破解,这又显示了她细致谨慎的一面。最后,她决定从家乡武义县大量购进盆景运往北京,专门向首都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推销。由于她的英语基础,由于她此前积累的推销经验,更是由于她的刻苦,局面很快就打开了。当时很多单位都喜欢这位既有园林专业水平、又能讲英语、又吃苦耐劳的姑娘,愿意买她的盆景,并把园艺方面的业务交给她做。就这样,何巧女先后承接了京广中心、国贸中心、新世纪饭店等单位的项目。

1993年下半年,何巧女的资金已达百万元,她凭推销盆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春风得意之时,她很快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北京东方园林艺术公司”,要以此去实现“用一生创造更多西湖式美丽景观”的理想。

但人生总有起伏,噩运的降临往往与一时的顺利如影随形。不料想,准备大展拳脚的何巧女,未曾施展就遭遇了几乎致命的挫折。

遭遇挫折,痛定思痛中等待时机

成立公司后,何巧女除了继续经营盆景业务外,又看中了当时风生水起的鲜花市场,做起了鲜花批发业务。摊子大了,何巧女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诸事都亲力亲为,她将购买花苗的事宜交给了自己高薪聘请的一位经理。但没想到,这位经理购进了一大批次品花苗。更让何巧女始料不及的是,最后这位经理竟携款而逃。

何巧女损失惨重,可还不算致命。但她太急于挽回损失了,这种心态让她乱了方寸,进而招来了近乎致命的挫折。她轻信了朋友所说“开铁矿赚钱最快”的所谓好消息,四处借来几十万元悉数投入,准备一举回本。不幸的是,何巧女这次投资的结果几乎血本无归,债主们接踵而来。何巧女翻箱倒柜变卖家产,全家人都要替她还债。为了渡过难关,何家十几口人只能搬到北京一处民工聚集地住,原来的优越生活成了过去式,欠了一屁股债的何巧女偏偏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

在病床上,何巧女想了很多。相对于金钱损失,她最感慨的是自己在做人方面的失败:她信任的人骗她,客户和合作方骗她,甚至连司机都骗她,同事在关键时刻逃走,朋友落井下石……她后来说:“那个时候,我老在反省自己做人是不是太失败了。为什么在你困难的时候,大家不能跟你站在一起?”即使是许多年后回忆这段往事时,她仍然心怀感慨。正因如此,后来何巧女格外珍惜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特别是真心交往的朋友。“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的朋友,才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财富”,这是她从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何巧女痛定思痛,说:“所有的痛苦堆积起来,只有你一个人在这种强压力下承受。没有人问你能不能承受,你只能自己挺住。经过这些之后,我才感觉到,失败对一个人心理的考验实在太大了!”

经过反思和休养,何巧女挺了过来。病情稍微好转,她就开始继续打拼。只是,曾经人才济济的团队已经彻底瓦解,她只好领着一帮农民工干活。跌倒了,就要爬起来,负债累累的她酝酿着再一次冲击。她静静地蛰伏,等待时机……

再次“受伤”,进军园林产业化征途不顺

1994年,北京开始大兴土木,大力发展房地产,商品楼盘纷纷拔地而起。有一天,何巧女和几个朋友来参观这些造型美观、时尚精致的楼盘。在大家纷纷对楼盘啧啧称赞时,学过园林专业、对“美”要求特别高的何巧女始终觉得楼盘缺乏点什么。苦想一番后,她认为,这里缺乏的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绿”,而这“绿”在园林艺术中恰是构成“美”的最基本元素。何巧女认定这其中存在着无限商机,“买房子就是买环境”的观念在她脑海中初步定型,她再度兴奋起来。

但这次,她不会再冒进,仔细深入分析后,她决定为这些楼盘做“绿化工程”,进入园林地产领域!事实证明何巧女的这次选择是正确的,“1995年至1996年的两年间,几乎全北京的外销楼盘园林绿化都是我们做的”,何巧女接受采访时说。

1998年,何巧女做了李嘉诚投资的东方广场的园林绿化,此外做的城里城外的园林绿化项目也很多。

通过这次转型,“东方园林”变得赫赫有名,何巧女的财富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几年的奋斗后,公司产值达到亿元,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2000年,东方园林集团成立。有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东方园林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那时,何巧女就自信地认为:“园林产业化是整个园林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在中国形成趋势。我要把东方园林做成中国强势的园林品牌,为园林行业产业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这是她对园林产业新的憧憬,是她“园林理想”的延续。

2001年,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消息令无数民营企业家欢欣鼓舞,何巧女也不例外,因为这是实现园林产业化所需资金的最好途径。激动的何巧女计划着,到2002年下半年,最晚2003年年底,东方园林就应该是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但就在何巧女投入巨大资金,东方园林全力向创业板冲刺之时,一个给予她沉重打击的政策信号出现: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监管层对创业板态度变得谨慎,创业板无限期推迟。此时此刻,何巧女蓦然惊觉,在上市的迷梦中,自己无论在资金、管理、还是人才集聚方面的速度和投入,都远远超过了公司所能承受的极限。

何巧女又一次“受伤”了。不过与以往任何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没有方寸大乱,而是当机立断,主动实施战略收缩,撤掉各地的分支机构,无力完成的合同立即终止;人员方面,尽量保留核心人才。

这一次重大挫折让东方园林元气大伤。之后一段时间,何巧女再一次静静蛰伏,舔舐伤口,接一些不大的项目,把以前的架子再撑起来。此时,她的理想还在。

谨慎转型,形成“东方美景”品牌优势

接下来,是谨慎的摸索和艰难的恢复。2006年,何巧女逐步从景观地产转型市政园林。公司最初接到的一批市政项目包括苏州金鸡湖、北京T3航站楼、北京运河文化广场、奥运项目等,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奥运工程公司”和“高端精品园林工程缔造者”的品牌形象。为配合园林产业化发展,东方园林开发生产出很多园林配套产品,形成了“东方美景”品牌优势。正是因为具有一体化服务的能力,东方园林的承包范围涵盖了园林植物栽培、园林小品、园林古建等方面。此外,因在全国各地承接项目,既为当地服务,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东方园林与各地的独特优势结合,探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城市景观置业发展模式”。

渐渐地,何巧女的元气恢复了。2007年,东方园林收入超过2.7亿元,净利润接近4000万元。2008年,东方园林净利润增长到近6000万……

当然,上市仍然是何巧女的目标。2009年8月,北京东方园林经证监会审批过关,成为国内园林景观上市第一股,何巧女的上市理想终于实现。

2010年,《身家80亿,力争破千亿》这样的震撼标题出现在媒体上,用于报道何巧女和她的企业。而这样的报道是有依据的,东方园林凭借上市形成的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屡屡获得大工程,又凭借大工程的推动,股价一路高涨,一度成为“中国第一高价股”!

如今,东方园林的作品,不仅考虑单个项目的生态意义,还考虑如何让作品融入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东方园林试图给城市呈现一整套的景观系统,包括公园、湖泊、山体、河道景观、道路景观、城市广场……

“东方园林市值将来肯定超过千亿,我们要做全球最有价值的景观公司!”不久前接受采访时,何巧女信心满满地说。

(责编 孙礼勇)

上一篇:咽喉炎多发不能乱服用润喉片 下一篇:建筑大师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