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课堂演绎“问题导学”

时间:2022-10-21 02:37:03

在低年级课堂演绎“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其运用到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低年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在意识方面给予加强,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将在二年级下册“统计”这节课中演绎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板块一:自主提问,促进思维

充满童趣的动物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好问是他们的特点。在课始,我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如下。

1.动物们正在精神抖擞的开展运动会。从画面上,你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参加了哪些运动项目?

2.在了解画面上的信息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了解到有小狗、小兔和小猴这三种小动物参加跳高、长跑项目)

生1:我想知道小猴有多少只。

生2:我想知道参加跳高的和长跑的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生3:我想知道小兔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

生4:我想知道小猴和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生5:我想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

生6:我想知道哪个小动物得了第一名。

……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说出自己想知道些什么,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是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见这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还是有促进作用的;也有学生说了解信息之外的问题“想知道哪个小动物得了第一名”,这似乎不太符合逻辑,但也是学生发散思维得到发展的一种体现。

在学生提问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思考。我抓住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参加跳高和长跑的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就得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明白要知道“参加跳高和长跑的小动物各有多少只”,由此引出统计。这样,以自主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再抓住这些问题引入新课,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板块二:问题导学,发展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弥补了学生在完成统计时间长短难控制的缺陷,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因此,我在学生活动前提了些要求作铺垫。

1.出示学习要求。

(1) 独自填写统计表。

(2) 合作小组交流。

① 仔细观察两次统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 说说你从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些什么,看谁知道得多!

2.用最好听的声音读一读学习要求。

3.有几个要求?

4.强调: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一个一个要求完成。

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都学过简单的统计,如何进行统计,学生还是知道的,所以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合作小组完成的学习要求,是相对比较难的,学生自己想可能不会想很多,大部分学生习惯性的只想一个。因此,在这我提出了“看谁知道得多”,通过小组交流不同的想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找到思考的不同方向。

板块三:顺应思路,解决问题

前两部分,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知道遇到这种情况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解决。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依旧用情境贯穿各个环节。

师:在商店看到凌乱的杯子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可以按照什么进行统计?

生1:可以按照有把和没有把进行统计。

生2:可以按照价钱统计。(及时更正是价格)

生3:还可以按照有没有盖子统计。

师:看到各种图形饼干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可以按照什么进行统计?

生4:可以按照形状分类。

师:有哪些形状?

生4:三角形、正方形和圆。

生5:可以按照颜色分类,有红色、黄色,还有绿色。

……

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分类的标准,然后统计,在完成统计后还按照以上分析统计表的思路,说出从表中知道了些什么。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培养的是富有创新、勇于探索的学生。学会思考是新时代对祖国接班人的最低要求。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导火索,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会利用问题去发现问题,掌握问题的真谛,学会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责编 蓝 天)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下一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