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2-10-21 02:07:46

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及原因分析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它强调充分发挥弘扬人的主体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种状况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教师主宰教学,学生被动学习。(2)课堂教学单一,学生厌学现象普遍。(3)家长过分溺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课堂教学气氛、从学校和家长等方面系统地对现阶段普遍忽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而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基于以上做法和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有: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大胆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如能把学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教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

3.加强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课堂中尽量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交流,在相互交谈中探究新知。只有不断地交流、反馈,思维相互碰撞,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他们以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目标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调查与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现状

(2)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

①教师要做学习内容的驾驭者。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②教师应是学习方式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和盲目性,养成遇事进取、独立钻研、勇于负责、大胆创新的良好个性。

③教师应是学习时空的提供者。教师应把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2)学生方面

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总结经验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总结经验法

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阶段一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

四、研究的计划安排

本课题研究时间确定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1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讨论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安排。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阶段(2015年1月~2月)

制订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全面问卷调查。(1)问卷调查;(2)数据统计;进行课题分解,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3月~5月)

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情况,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分阶段开展以“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总结交流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和小结。

第四阶段:课题阶段性总结(2015年5月~6月)

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五阶段:再实验阶段(2015年7月~10月)

结合前期实验,修改实验方案,再实验。

第六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年11月)

进行反思总结,交流经验,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效果

1.研究的预期成果

问卷调查报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经验总结(随笔论文)、课堂研究报告。

2.研究的预期效果

(1)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外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吕世虎.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初探 下一篇:构建母亲多重身份享受亲子“悦”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