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21 02:01: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摘 要: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而且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本文从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择业带来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发展,提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 择业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03-01

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择业带来的影响

1. 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体就业矛盾,目前劳动力的社会总需求量低于社会总供给量。从供给方来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1],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还会进一步攀升至630万。从需求方来看,当前,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行业,不同程度的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停业倒闭,从而导致劳动用工减少,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

2. 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供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一是大学生之间的内部竞争,这种竞争相对来说是平等的,大家彼此之间相差不大。二是来自被裁人员和海归人员的外部竞争,那些由于金融危机被裁的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海归人员具有相对较高的外语水平、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专业技能,这无疑使应届大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 负面影响持续扩大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劳动力需求不足,二是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大学毕业生属于新增劳动力,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这是一个逐步波及和扩大的过程,不利影响并不会在当年完全呈现。以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毕业生的冲击为例,某高校毕业生的待业率,1997年仍然维持在2.3%的较低水平,而到了1998年骤然上升到6.6%。[2]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时间的增加、可供选择的职业范围的缩小、薪酬水平下降、就业前景不理想等。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大学生认识和处理择业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新型的择业观念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 择业期望不均衡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选择西部和农村的比例不大,这使得大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不均衡,一面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才集中,甚至是过剩,另一面是偏远和贫困地区人才的缺乏。这种不合理的人才流向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在大城市“无业可就”,也使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部分岗位出现了“有业无人就”,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不仅使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2. 择业途中依赖性

随着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由传统的统包统分到如今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很多大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原则,能够积极主动参加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然而依然有不少大学生具有依赖思想,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性,他们不主动寻找机会,把择业的任务推给家庭或学校,职业的好坏由别人决定。

3. 择业目标理想化

政府机关工作稳定,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可以很客观地验证这个选项。外资企业待遇优厚,重视人才同样吸引着很多大学生,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也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很多大学生愿意前往工作,民营企业虽然吸纳众多的毕业生,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是大部分毕业生在第一选择碰壁时的调整选择,这种择业期望的被迫调整,这不仅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还延长了择业时间并增加了择业成本。

4. 价值取向趋利性

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金钱观念比较严重,把薪酬待遇放在自己择业的首位,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价值取向,往往表现为“重薪水,轻汗水”。多数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发展空间,带有明显的关注个人价值特性,把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基准取向的原则。

三、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对策

择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引导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地摸索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培养和指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1.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意义非比寻常。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目的,当前,各级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要让大学生懂得,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兼顾祖国需要,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伟大任务,正确的自我实现应该具有贡献社会的热情、报效祖国的情怀、服务人民的意识、成就自我的理想,应该是自我价值与祖国需要的统一。

2. 培养竞争意识,主动迎接挑战

竞争可以克服惰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每个人来说,竞争促使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充分调动生理和体力上的潜能,不断取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激发人的拼搏精神,展现自身的优势,同时又能够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要让大学生懂,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积极主动参与竞争,迎接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才会多一份机会。求职的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只有在竞争中胜利才能得到最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岗位。

3. 培养良好择业心态,勇于面对危机中的挫折

择业心态是指人们在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感觉。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学生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紧张、焦虑、烦躁、自傲、自卑、依赖等消极心态,特别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不敢面对竞争失败,求职一旦失败往往情绪失控、悲观颓废、自暴自弃。大学生应该克服消极心态,以乐观向上、健康开朗的心态去面对择业,勇于面对挫折,把挫折与失败看成是择业过程中的重要一课,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鼓足勇气,争取在下一次的竞争中获胜。

4.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抵御危机能力

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五方面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讲,人才的标准是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大学生应按照社会需要努力塑造自己,充分利用大学的宝贵时光,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既能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实现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

[2] 张雁凌.浅谈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对策[J].价格月刊,2009(7):95.

上一篇: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调查研... 下一篇:LycomingIO-360发动机点火系统常见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