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西安自贸区建设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1 01:23:00

有效推进西安自贸区建设的模式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自贸区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继上海、广州、天津、福建自贸区建设之后,2016年中央又审批通过了7个内陆城市自贸区示范点,西安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文从西安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相结合,深入阐述了建设西安自贸区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西安在地理位置、口岸建设、产业发展、文化科教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围绕管理体制建设、通关监管服务、推动金融改革、外汇政策支持、发展优势产业等多方面,提出西安自贸区发展的思路模式,据此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贸区建设;资源优势;框架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导致银行不良贷款质量下降。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因为处于担保圈中引发的连锁反应,易引发区域性风险,越来越引起政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一、担保圈理论综述

近年来,随着担保圈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多,引起了学者们对于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西方学者从逆向选择、信息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等角度对于融资担保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了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优势;在研究中,部分西方学者也指出了担保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风险。例如Besley和Coate(1995)通过分析得出,当担保圈内的大部分成员想违约时,即使担保圈内的其他成员想要履约,也会在大部分成员的带动下走向违约。由于在我国存在诸多因素导致担保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国学者对于担保圈的研究主要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入手。李惠勤(2007)通过对担保圈风险识别及传染机制进行分析,构建上市公司不同形状担保链的动态风险传播模型,得出担保圈所产生的系统担保风险大于每笔担保风险的简单加总的结果。吴堂保、刘蓉(2012)认为我国市场环境、法律制度、银行风险控制偏好等因素是形成担保圈的主要原因,且担保的虚化、再生性、信息不透明等特点造成了担保风险多发的局面。张乐才(2011)通过建立担保链风险模型,验证了当经济形势下滑时,企业资金担保风险的传染会加剧整体风险,使担保链风险共享特性趋于降低,进而导致担保圈陷人困境。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担保圈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担保圈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但是国内对于担保圈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担保圈风险的研究,认为只要担保圈内企业出现风险就认为出现了担保圈风险,这与从防范区域性风险角度来破解担保圈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契合,缺乏从区域性风险视角分析担保圈风险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立足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典型调查法,通过采取对政府、银行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以担保圈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担保圈形成原因、风险分析和化解措施进行了研究。

二、担保圈定义及成因分析

(一)担保圈定义

对于担保圈的定义,学者们尚未达到统一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当许多家企业由于相互担保或者连环担保的关系而联系到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这个利益群体就是一个担保圈;有的学者认为担保圈为企业通过对外担保而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特殊利益体。对于担保圈的具体定义,银行监管部门并未给出直接的定义,指出了担保圈的集中常见形式,并指出担保圈很常见,督促商业银行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担保圈风险。综合学者和监管部门对担保圈担保模式的说明,本文认为,担保圈是许多企业因互保、联保、循环保等担保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特殊利益体。

(二)担保圈形成原因分析

担保作为保障债权债务关系实现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促进了市场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削弱了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保被作为一种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好办法得到推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担保圈。本文基于典型调查法,对烟台市17家商业银行和4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37.88%的受访对象认为担保圈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受市场环境制约,33.33%认为担保圈由企业因素导致,15.15%认为担保圈形成是因为商业银行风险性控制偏好,13.64%认为担保圈形成是由于法令制度缺陷、我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平台尚不完善等其他因素。

1.市场因素。首先,在市场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债券、股票、股权投资等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当企业通过常规的抵押、质押、留置等法定担保方式无法满足银行严格的授信条件时,将不得不选择第三方保证人为其融资提供担保。同时,保证人为规避自身存在的代偿风险,一般会要求被担保人或其它方为其提供等额或不等额的融资担保,发生互保、交叉担保等担保行为,担保圈由此产生。其次,地方政府为促进企业扩大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企业与政府互保获得银行资金。有了政府的担保,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做出让步,这也为担保圈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2.企业因素。担保网络的形成并非源自节约交易成本的需求,而是直接根源于各类经济主体对信贷资源的需求。在经济环境宽松时期,部分大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不审慎、高负债经营、盲目多元化投资以及投融Y期限错配等问题,这些企业对融资成本普遍不敏感,贷款往往通过借新还旧、循环融资周转,在融资动机自我强化机制下,逐步由对冲性融资向投机性融资乃至庞氏融资转化。

3.银行因素。“担保圈”的出现也反映了商业银行贷款制度的缺陷。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在企业抵质押品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会要求企业增加担保,作为风险缓释的手段,而作为担保的债权人与被担保企业之间是否存有股权关系,商业银行通常并不关心。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能押则押,不押则保”的方式成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坚持的原则,对于部分无法提供抵押物的企业,寻求第三方担保就成为其获取贷款的最佳选择,而商业银行贷款制度在审核、审批方面的缺陷也促进了“担保圈”的形成。

4.其他因素。一方面,担保圈的出现是由于我国法令制度缺陷。我国现行《担保法》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多个担保人中的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且保证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这就导致了互保关系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平台尚不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平台难以完全有效支持银行监控担保圈式的贷款行为。

三、基于区域性风险视角的担保圈风险定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新定义担保圈风险

一般认为,只要担保圈内出现贷款风险,就定义为担保圈风险。本文认为,福建、河北等地的担保圈风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由于其引发了区域性债务危机事件,影响到区域金融稳定。政府、监管部门将担保圈风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保圈出现贷款风险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本文对烟台市7个县市区政府进行了典型调研,调研显示,对于数额较少的、涉及企业数量少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地方政府认为没必要干预,只有对于金额达到一定数额(根据各自情况不一样)会影响区域金融风险,政府才有必要介入。

所以应该基于区域性风险视角定义担保圈风险,担保圈风险是因担保圈内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出现贷款风险,且风险传染导致担保圈内大量企业出现贷款风险而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事件。

(二)影响担保圈风险界定的因素分析

担保圈风险存在区域性特征,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往往相互熟悉,容易结成互为担保关系,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担保圈。基于此,地方政府多以担保圈企业涉及区域的多少及对区域金融稳定的角度划分担保圈的风险分级。如烟台市政府将一级风险划分定义为担保圈企业涉及两个及以上县(市区),对全市金融稳定影响较大的担保圈,为一级风险;担保圈企业在单一县(市区)范围以内,对所在县(市区)金融稳定产生较大影响的担保圈风险,为二级风险;担保圈企业在单一县(市区)范围以内,圈内企业相对较少,涉及银行及贷款总量相对少,对所在县(市区)金融稳定影响有限的担保圈风险,为三级风险。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金融产业增加值等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地区能够承受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存在较大差异。工作中发现,对于1个2亿元左右的担保圈贷款事件,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认为政府没有很大的必要进行介入,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区,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影响区域性风险的因素和对地方政府的典型调研发现,以下因素影响界定担保圈风险。

1.经济发展水平。从调研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因为区域内企业数量多、金融行业增加值高等因素,能够承受的担保圈贷款风险金额大,对风险的消化能力就越强。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通常情况下,当市(区)内生产总值大于800亿元时,只有担保圈风险金额超过5000万元时才会对区域性风险产生影响;而当市(区)生产总值小于300亿元时,只要担保圈风险金额超过2000万便会对区域性风险产生一定影响。

2.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工作中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对担保圈风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不同县市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地方政府对于区域内的担保圈风险,能蚧极协调当地财政、担保公司、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采用多种措施,积极处置担保圈事件;有的地方政府在协调各方、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3.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小。地方政府在处置担保圈风险事件中,有时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或者督促地方担保公司介入,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收入高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通常情况下,当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大于50亿元时,只有担保圈风险金额超过5000万元时才会对区域性风险产生影响;而当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小于35亿元时,只要担保圈风险金额超过3000万便会对区域性风险产生一定影响。

4.产业结构。担保圈风险具有行业性特征,担保圈内的企业往往相近或属于上下游行业,经营状况相似,通过抱团增信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经济运行等因素影响,行业内核心企业经营出现风险,容易涉及辖内众多企业,导致出现担保圈风险。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如果涉及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可能就会对当地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慢慢也会对当地区域金融稳定产生影响,这样就会对督促地方政府介入。

5.其他因素。包括当地金融产业增加值、三大产业比重等因素,都会影响地方政府对担保圈贷款风险的认识和判断。

四、基于区域性风险防范角度的防范担保圈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对担保圈进行分类,分类防范与处置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防范担保圈风险,首先应该对担保圈风险进行分类,对于不能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担保圈,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运用市场的力量化解与处置;对于能够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担保圈,要在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多方作用下共同推进处置。

(二)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为,减少担保圈形成

一方面,从立法层面规范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行为。现行《公司法》、《担保法》等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促进企业间担保问题严重,促进了担保圈的形成,建议从立法层面规范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减少担保圈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出台的意见,把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作为防控贷款风险的首要条件,逐步改变风险管理中过度依赖抵押品、担保、质押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做法,严控企业之间担保,从源头上防范担保圈风险。

(三)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防范与处置不会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担保圈

对于不能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担保圈风险,要着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存量担保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发展担保行业。建立与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担保圈企业利用担保机构续贷及脱圈。二是企业积极谋划发展壮大。担保圈内企业要积极谋划发展,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利用好信贷资金,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三是积极扩大社会宣传,促进企业对担保有更清晰的认识,促进企业规范各自担保行为,减少担保圈出现风险的可能。对于出险担保圈,商业银行要区分对待,严格按照监管部门提出的意见,有扶有控,扎实做好担保圈风险化解。

(四)多方联动,防范与处置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担保圈

对于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担保圈,各方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防范与处置,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量化担保圈信息,厘清风险脉络。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担保圈风险的测度,通过授信调查、贷后检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授信企业对外担保及所处担保圈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用风险。政府相关部门,要整合央行的征信系统、监管部门的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商业银行的数据信息,建立较为先进和全面的担保圈风险监测技术,实现对担保圈的准确识别和监测,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与商业银行共享。二是利用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债权人委员会等机制,治理担保圈风险源头。根据识别的担保圈风险,积极利用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债权人委员会等机制,通过多方协调,研究担保圈拆圈解链措施;对于风险高的担保圈,要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圈一策,一企一策,明晰化解方案和路径。三是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多方联动推动风险处置。当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担保圈企业出险时,政府、监管部门要及时介入,通过多方沟通,制定可行的方案,要多策实施债务安排、大力推进重组联合、强化司法、严守风险底线,确保风险得到妥善处置。

参考文献

[1]Besley,T, S.Coate.Group Lending Repayment Incentives and Social Collatera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5,24-38.

[2]葛志强.联保融资的有效边界:威海钢贸企业集体违约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4,(5):44-48。

[3]潘小勤.商业银行视角下担保圈贷款风险管控的探索与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9):54-56。

[4]山东银监局担保圈风险研究课题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银行业担保圈风险传染机理及化解路径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5,(11):39。

[5]吴堂保,刘蓉.对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2,(1):70-73。

[6]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59-67。

The Research on Issues about the Guarantee Circl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Risk Prevention

YANG Jifeng LIU Xiangbing HAN Xue LIU Wei

(Yantai Office of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Shandong Yantai 264000)

Abstract:The guarantee circle is a special interests group formed by many enterprises which are connected due to mutual guarantee, associated guarantee and circular guarantee, which can rise the credit limit of enterprises and reduc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 but is easy to trigger regional risks during the economic downturn.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redefines the guarantee circle and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form of the guarantee circle through the typ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risks, the paper redefines the guarantee circle risk, and concludes that not all the guarantee circle loan risk ev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guarantee circle risk unless they will affect the reg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guarantee circle risk, and considers that such factors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local governments’ emphasis, the size of the local fiscal revenu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affect the definition of the guarantee circle risk. Final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risk prevention, the paper advances som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ng the guarantee circle risks.

Keywords: regional risk; guarantee; guarantee circle; typical survey

上一篇:网贷存管上演生死时速 银行趁机抢占市场 下一篇:“和而不同”的学生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