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知方式对汉语词汇记忆的影响

时间:2022-10-21 12:17:20

浅析认知方式对汉语词汇记忆的影响

摘 要: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正式使用的6种文字之一,证明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学好汉语,记忆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被作为认知方式的核心,它对个体记忆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认知方式;记忆方法;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11-02

引言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沟通,学会用更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我们用英语作为媒介和交流的平台,但是汉语学习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正式使用的6种文字之一,更加证明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中国调查网中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70.1%的参与者认为汉语很重要。

学好汉语,记忆便显得尤为重要。找出影响记忆的因素,提高记忆能力,有利于提高汉语学习水平。在我们学习汉语过程中,记忆一直在不知不觉地起作用,可以说,没有记忆,便学不好任何一种语言。同时,同学们如果能根据自己认知方式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记忆效果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从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后,心理学家们便对其提出各种定义,早期Alsports(1937)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他认为认知方式是个人典型的或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在认知方式成熟期,Tennant(1988)提出一种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他认为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具体表现在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偏好和典型的方式上。认知方式能控制个体对事件的反应和对经验的思考方式,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很少表现出变化(Riding,1998)[1]。认知方式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并把人格领域和认知领域结合起来。

一、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6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冲动与沉思、容忍倾向与排他倾向。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于1962年最早提出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的概念之后,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就成为研究的中心,并且在学习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通常我们所说的认知方式,即指个体的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同样围绕在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方面展开。而场独立―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 -Independence,简称FDI)在个体差异的维度上不仅体现在知觉、问题解决、社会交往、职业选择、心理防御等方面,还体现在记忆的研究中。它们是根据人们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差异来划分的。场独立者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可以将一个模式分解成多个部分,集中于问题或事物的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场依赖者往往从整体上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前者是“内部定向者”,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后者是“外部定向者”,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

个体在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连续维度上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场依存者,独立性差,并且容易受暗示;场独立者,有极大的独立性,并且不易受暗示。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与任务要求下,二者各具优势。在学习上,一般而言,场独立者在数学和自然学科方面更为擅长;场依存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在情感方面,场独立者表现为自信,富于竞争性;场依赖者则开朗合群,富于同情心。

研究者通常采用“身体适应测验”、“棒框测验”(Rod and Frame Test,简称RFT)或Witkin的“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简称EFT)测量人们的认知方式。

二、记忆

(一)含义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累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记忆,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个整体,是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王■等,1992)。

按学习材料内容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是否建立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将记忆分为有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根据被试意识参与程度,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分为三个系统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Richard Atkinson & Richard Shiffrin,1968)。

(二)测量方法

记忆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主要的外显记忆三种测量方法:

1.回忆法(再现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回忆水平和能力,它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而在语言学习中,对回忆成绩的测量方式通常采用问答题或论述题的方式;

2.再认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再认水平和能力,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在语言学习中,对再认成绩的测量通常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的方式;

3.再学法(节省法)。再学法是由艾宾浩斯最早发明并使用的测量记忆的方法。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的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学习之后所保持的回忆。它的使用通常比回忆法和再认法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时,再学法就具有独特的价值。

除上述三种方法之外,外显记忆的测量方法还包括重建法、部分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等。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

三、相关研究

有关认知方式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的研究集中在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方面。在以外语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中,学者Mandler在1967年发现,在自由回忆实验任务中,场独立型个体在记忆项目的组织上以及对记忆项目的自由回忆成绩都高于场依存型个体。Frank在1983年采用特殊性编码实验范式发现,当对回忆线索和原来提供的线索完全相同时,场依存和场独立个体回忆成绩没有不同[2]。Berger和Goldberger在1979年检验了场依存性与数字广度任务之间的关系,发现场独立和场依存个体在短时记忆过程上有所不同。

国内,由于研究者们对于认知方式的认识、认知方式本身的复杂性和相对不稳定性以及测量工具的有效性问题等主客观因素,使得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方式研究难以得到深入的开展[3]。但是,国内已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有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在词汇与句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同时,研究者得出场独立风格的人有较强的“认知重建”能力,而具有场依存风格的人具有较好的与人交际的能力的结论[4]。传统的认知方式研究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庞大而混乱的研究体系,正是鉴于这种混乱以及研究者之间的缺乏交流,有许多心理学家在认知方式的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性工作[5]。学者们认为,认知风格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6]。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工作记忆的角度研究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差异,如Robinson和Bennink(1978)、Cochran和Davis(1987)。而以汉语为实验材料的主要研究包括为不同认知方式对具有不同社会定向的词汇的记忆偏向,有研究者认为在双任务分散注意学习条件下,场依存个体对非目标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在内隐记忆成绩上,场依存个体对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场独立个体对非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刘宁、李寿欣,12006)[7]。此外,有学者从工作记忆角度出发,研究个体认知方式与材料复杂性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该研究认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是影响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一个重要的个别差异变量,在路径复杂或呈现的材料结构随机的条件下,场独立者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明显高于场依存者(李寿欣、周颖萍,2006)[8]。

另有研究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场独立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好于场依存者;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组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无明显差异;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好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李寿欣、宋艳春,2006)[9]。此外,有学者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差异方面着手研究认知方式的影响(任杰、金志成、龚维娜,2009)等等。

总结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场独立―场依存认知方式对记忆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语言学习与场独立性以及场依赖性的关系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吴涛,2009)。在教学中,场独立者擅长在正规课堂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场依赖者擅长在自然环境的交际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理想的学习者应具备两种认知方式,根据学习的需要,扬长避短,灵活运用[10]。

四、思考与启示

首先,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与教师双方发现最有利的方式来提高汉语学习中的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采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开发非智力因素,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汉语记忆能力与学习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个体认知方式的不同更清楚地认识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汉语学习水平。

其次,有利于对个性化教学进行探讨。具有不同认知方式也反映了学生们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发扬学习中的长处,弥补短处。

最后,可以通过认识方式的研究尤其是相应不同教学设计的提出为汉语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华.大学生认知风格、工作记忆容量和文章类型对阅读成绩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5.

[2]靳胜春,汪凯,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项目记忆和源记忆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2):97-100.

[3]秦晓晴.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研究的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40-45.

[4]朱中都.场独立性与场依赖性风格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154):28-31.

[5]程涛,张茂林.认知方式理论的整合与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14(2):78-82.

[6]李霄翔,鞠虹.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认知风格研究[J].外语学刊,2009,1(146):53-57.

[7]刘宁,李寿欣.外显、内隐记忆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J].心理科学,2006,29(5):1111-1115.

[8]李寿欣,周颖萍.个体认知方式与材料复杂性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 38 (4) : 523-533.

[9]李寿欣,宋艳春.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10]吴涛.关于场独立性与场依赖性认知方式的综述[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58-65.

上一篇: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的探析 下一篇:强势改造宅男女婿,“拔苗助长”的父爱满目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