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21 11:40:50

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摘要】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当前背景下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研究了吉林省1990-2010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为了让碳排放量得到限制,不仅需要控制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而且还要高效率的利用能源,因此需要找到可替代的资源进行利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 碳排放 能源消费 Granger因果关系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暖化的加快,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006年秋,英国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报告—《斯特恩报告》,报告中指出世界人民正在遭受着有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痛苦,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高排放正在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减少能源消费,但是由于减少化石燃料消费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有关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在实际问题中,由于各国家碳排放、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根据有关信息,从1970年到2007 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7倍以上2007年CO2排放量甚至超过往年排名第一的美国。“根据相关部门对我国能源消耗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50亿吨急剧增长到2030年110亿吨。”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责任,而且低碳之路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酷的挑战。怎样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两项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和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及重要内容之一。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能源以及原材料大省之一,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其工业发展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意义

最近几年,全球气候的变化成为焦点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度大多数归因于人类活动中碳的排放量。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能源相对缺乏,一次能源的自给率只有差不多50%,传统能源的不足制约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吉林省只有在今后的能源建设发展道路上采取新的正确的能源利用措施,才能在未来的能源生产的领域上取得先机。所以,研究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分析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吉林省未来发展问题的关键。

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

(一)能源消费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能源生产情况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能源生产量增幅较大,主要能源品种消费增势平稳,大部分能源品种库存增加;能源生产增长慢,能源产出结构正逐步优化;一次能源的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减少,二次能源生产量比重缓慢增加。在2011年,热力的消费量排首位,次之原煤。其中煤油的用量最少仅为1.12万吨,可见吉林省的能源消费以热力和原煤为主。

总的来看,吉林省的一次能源种类较齐全,但储量不足,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70%以上,石油则次之,大概占了25%左右,而天然气和风电水电则占的比重最少,总共只占到了5%左右。据调查,在发展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煤炭所占比例低于20%,美国和德国低于30%。相比之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面临很多方面的环境问题,煤炭所占比例过高是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费机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的突出矛盾。

从1982年至1988年煤炭一直占中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从1990年开始降低至53%之后上升到2011年的78.4%,而从1982年到2011年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在15%至21%之间浮动。天然气的的百分比从1982年的0.6%变化到2011年的2.9%。可见吉林省的主要能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则相对缺乏,所以,吉林省的主要消费能源为原煤,近年,吉林省的原煤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石油消费总量和天然气消费总量分别占较小的比重。

(二)经济增长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上变化较大的,同时吉林省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1年吉林省的GDP为10568.8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1.93%。三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1年第一产的生产总值为1277.44亿元,比去年增长21.64%;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最大,生产总值为5611.48亿元,同比去年上升24.52%,增长的幅度在三大产业中最大;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3679.91亿元,比去年增加18.3%。人均生产总值为38460元,比去年增加了21.7%,超过全国人均GDP33046元,可见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来说,吉林省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状态,工业生产值也在稳定增长。但是在经济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吉林省经济长期来看仍然存在总量不大、主导产业拉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这些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吉林省还需积极寻求长期有效的发展策略。

(三)碳排放现状

《斯特恩报告》对未来收益和成本的估计告诉我们当前制定节能减政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吉林省的能源消费量也随之上升。在各个产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日益增长,从大体趋势上看1990的2896亿/m3年至2000年的3082亿/m3工业废气排放量浮动较小,从2001年的3237亿/m3至2011年的8240.29亿/m3工业废气量浮动较大。

目前吉林省的三大产业碳排放量有如下的显著特征:第一、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率大约分别稳定在3%和13%,在总体趋势中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但是第二产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全省碳排放总量中近年来占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比例,没有下降,基本上稳定在70%左右。而第二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所以,造成了吉林省碳排放量较高的现状,并且面临着低碳转型方面的挑战。

计量分析

(一)各项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本文研究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的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本文1995~2011年GDP的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资料总编》。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吉林省1996-2012年的《吉林省统计年献》。

(二)模型的建立

(三)模型的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的增长影响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而能源消费量必然影响着碳排放量,但能源消费量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随着吉林省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碳排放量增加也十分迅速。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追求“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积极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工业化的道路,努力调整其工业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进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其次,吉林省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一直相对较高,这与吉林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消耗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通过能源替代等途径,大力地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地开发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项目,增加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改变其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能源结构。

最后,吉林省应该引进外省的先进技术并与省内的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大自主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步伐,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全球经济的潮流,而低碳经济的直接作用无意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低碳经济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耗能源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方式,从工业社会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转变为注重能源使用技术,清洁能源开发,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社会,其核心是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Nicholas Stem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m 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1,(03).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王媛.吉林省能源消费与三废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0,(6).

[6]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Kenneth Arrow. Global Climate Change:A Challenge to Policy[J].The Economists’Voice,2007,4(3):1-6

[8]IPCC,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United Kingdom Meteorological Office ,Bracknel England.2006.

上一篇: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 下一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思考及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