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议不可对”解

时间:2022-10-21 11:02:01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158-01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许多大、中学教材和文学作品选集常选的名篇。各选家对“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中的“议不可对”有着种种解释,现择举其中几种:(1)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北京出版社,1981年):“议不可对,与‘势不可人’一样,都指即使是象征性的刑罚也不能接受。议:指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2)朱振家编《古代汉语》(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即使用木头削成狱吏,也不能面对他接受审判。……是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刑罚也不能接受。议:吏议,指法官的审讯。”二者大同小异,均释“议”为“吏议”。(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削木为吏句,意思是,即使刻个木头人做狱吏,众人议论认为也不可面对着它。”(4)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削木两句:即使用木头削刻一个狱吏,众人也议为不可面对。极言狱吏残忍。”很显然,朱本、徐本均将“议”理解为“议论”。(5)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没有为单个的词进行注释,只是将本句对译为:“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能受它审讯。”今案:郭本、二朱本、徐本解释均误。钱氏语焉不详,使人不明所以。

把“议”误释为“吏议”或“议论”,进而解释为“法官的审讯和判决”。显然是缘于注释者没注意到此处的“议不可对”与“势不可人”为对文而望文生训。对文。即对应之文,是指在结构相同、匀称齐整的对句或同一句中处于相互对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作为对文,其在词义上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规律,即,不是相对、相反,就是相同、相近。这里的“势”和“议”当是属于意义相同、相近的对文。势,势必,必定。议,与“宜”通,应该,应当。古文献中“义”可读为“宜”。《周易・需卦・彖传》:“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高亨注(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义读为宜。……《需》之卦象是有人有刚健之德,遇有险在前,而处于险后,不去冒险,以须待时机。如此则不陷于险,宜其不困穷矣。”《周易・旅卦・上九・象辞》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高亨注:“义读为宜。……王亥以旅客而居上位,招人嫉恨,宜其居宅被焚也。”而“义”、“议”在古文献中多通用。《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鲍本“义”作“议”。《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毕议愿知。”

《新序》“议”作“义”。“义”与“宜”或为异文:《周易-旅卦・上九・象辞》“其义焚也”,《释文》:“一本作‘宜其焚也。’”“仪”与“宜”也可通用:《易・渐・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汉帛书本“仪”作“宜”。《诗・小雅・角弓》:“如食宜驱。”《释文》:“宜字本作仪。”这说明,从“义”得声的字多与“宜”音相关。上古“议”和“宜”同属歌部疑母(据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故“议”可通“宜”。《说文一言部》:“议,语也。”段玉裁注:“按:许说未尽。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颜师古曰:“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期犹必也,议必不入对。”议与期相对,期犹必,足证议亦为“应当”、“必当”之义。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这是一个上下相对齐整的文句,全句可翻译为:“一个士人,如果在地上画一个圈象征牢狱,就势必不能叫他进入;削块木头象征狱吏,就理应无法让他回答讯问。”

上一篇: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下一篇:关于超额货币研究现状的评价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