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研究

时间:2022-10-21 10:55:18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大豆种植技术,归纳病虫害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本地某大豆种植农场为研究对象,取其中同等类型的2块田地分别作为试验组(13.3m2)和对照组(13.3m2),对照组田地采用常规大豆种植技术,试验组田地采用综合大豆种植技术,观察2组大豆的种植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大豆产量更多,且种植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概率比较低,水肥以及人力成本等费用相对较低。结论:通过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引入综合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助于增加大豆种植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增加大豆种植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45

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豆在我国各地均具有很强的种植适应性,有助于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增加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国外大豆的大量引入,我国大豆种植产业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1]。为了增加大豆种植产量,必须要加强大豆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次研究探讨了大豆综合防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大豆种植中的应用效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地某大豆种植农场为研究对象,取其中同等类型的2块田地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3m2,2组种植田地在土质类型、种植历史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种植方法

对照组田地采用常规大豆种植技术,具体就是按照以往农场种植用户的大豆种植经验来进行播种、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种植工作;试验组田地采用综合大豆种植技术,观察2组大豆的种植情况。就综合大豆种植技术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大豆品种。大豆品种选择的合理性是确保大豆种植质量的重要因素,否则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种植技术或者病虫害防治技术,实际的种植效益也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需要结合实际的大豆种植情况来合理选择大豆种植品种,具体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农场种植所在地种植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病虫害的易况以及往年大豆种植工作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大豆品种,确保其可以顺应当地的气候、地理以及土肥情况,且尽量具有抵抗常见病虫害的能力。但是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次研究中2组所选的大豆种植品种保持一致。

合理进行大豆栽培管理工作。在栽培大豆的时候,必须要合理选择栽培管理方法,具体就是要结合大豆种植所在地的实际土壤情况和气候情况等综合情况来合理选择大豆播种的时间,且在每次播种前后均需要合理应用除草剂;要对播种深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除草剂对大豆种子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同阶段的大豆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环节按科学、合理的肥料方案来施用,确保大豆植株可以实现健康成长。

合理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需要采用抗虫大豆品种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大豆病虫害类型来给予针对性治疗。要注意科学使用除草剂,一般不可仅仅运用乙草胺和都尔,其实际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如果采用2种及以上药剂,那么可以在其中混入富克可湿性粉剂或者豆磺隆可湿性粉剂,借助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来进行适当喷撒,一般喷洒用量要控制在300L/hm2,且拖拉机喷雾器的喷雾量不可低于200L/hm2。

统一收集清理病残大豆植株。针对那些存在病虫害的大豆植株,需要在每次大豆收割完毕之后进行统一清理,统一收集和损毁这些患有病虫害大豆植株的枝叶和植株,避免这些植株内部的病虫害菌体会对后续的大豆种植产生不利影响,诱发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问题。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中大豆种植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大豆产量、病虫害发生率、水肥以及人力成本等。

2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大豆产量更多,提高比例高达35%;试验组大豆种植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概率比较低,水肥以及人力成本等费用相对较低,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3.1 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大豆种植技术之外,为了增强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还必须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全面提升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

合理进行轮作种植。大量研究表明,轮作种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那些经常爆发的病虫害疫情,避免它们出现恶化或者爆发问题,改善种植土地的土壤环境,所以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采取3a轮作或者5a轮作来避免大规模爆的发病虫害问题,确保大豆的产量。但是在实际的轮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使土壤进行适当修正来提升其利用率,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病机制[2]。

土壤管理。除了霜霉病、灰斑病等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疾病之外,大多数病虫害均可以借助倒茬或者轮作来得到控制,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病虫害,还需要加强土壤管理,借助清除植物残体或者翻地等方式来破坏病原越冬环境,还要确保施工所用有机肥料的腐熟性,以便可以将其中的病原体和病虫虫态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合理选择大豆种植技术。通常而言,大豆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垄体分层技术和窄行密植技术。其中的垄体分层种植技术是当前大豆种植中常用的一种大豆种植技术其主要是在垄体下方部位处来进行浇水和施肥,借助机械设备来合理控制大豆种植密度,规范实际的操作技术,以便达到提升大豆种植效益的目的。该项种植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同样注意合理选择大豆品种,比如我国黑龙江地区要尽量采用具有抗病性的高品质种子;要合理选择土壤深层输送形式来增强化肥利用率,增加种植土壤的肥效;在大豆播种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大豆种子成活率和出芽率,需要采用机械播种方式,且需要尽量在秋季时期将土壤进行疏松处理,结合土壤特性来施用微肥和钾肥等有机肥料,加快大豆的生长[3]。

窄行密植技术。该种方法在增加大豆种植效益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种种植方法主要适用于矮苗大豆品种种植,不适于高品种植株的生长;在种植过程中要确保种子播种深度的一致性,否则很容易对大豆的发芽率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需要科学配置磷肥和钾肥等来使肥力达到最大化,确保大豆可以顺利生长。

3.2 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是限制其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否则很容易因病虫害而影响大豆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减产或者绝产现象。因此,考虑到本次研究所在地大豆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二条叶甲、蚜虫、食心虫、根蛆和霉霜病等。其中的大豆霉霜病会对大豆的幼苗生长情况等产生不利影响,致使大豆叶片出现褐绿色斑块或者黄绿色小点,尤其多发于雨季;大豆蚜虫主要以大豆叶片汁液为主要食物,会使大豆叶片出现卷曲问题,影响大豆实际产量;根蛆会影响大豆植株生长质量,且幼虫的啃食排泄物会腐烂植物根部,致使植株出现枯死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病虫害类型来合理采用物理、化学等病虫害防治措施。实际上,大豆菌核病、灰斑病、菌核病和根腐病等均是常见的疾病,尤其是根腐病更是容易使大豆茎基部出现病害,甚至会使植株枯死。但具体的防治方法也比较多,如可以采用质量分数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浇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者统一销毁患病的植株,并在附近撒生石灰后M行深埋处理,还要注意选择抗菌大豆品种,加强轮作执行力度。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引入综合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助于增加大豆种植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增加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江治良,余建忠,张薇,等.浅谈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09):96-97.

[2]陈美红.大豆病虫害具体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6(11):86-87.

[3]庄岩.浅谈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04):158-159.

上一篇:泉水鱼移养驯化及繁殖生物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林地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