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左传》研究概述

时间:2022-10-21 10:51:57

近三十年来《左传》研究概述

[关键词]《左传》;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以编年体写成的一部讲述春秋时代的历史的史书。该书史料基本可靠,记事详明,文字生动,历来为文史研究者所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辈学者对这部重要史籍做了大量工作,对其进行广泛、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写作了大量有深度的论著。这些论著大致可分为专著与专题论文两方面,下面首先论述关于《左传》研究的专著。

三十年来《左传》学方面专著,首推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杨氏从小习读《左传》,成年后从事古籍特别是先秦古籍的研究工作,五十年代便开始注意搜集有关资料,逐渐积累,至前,此书的长编已基本完成。期间,工作被迫中断。后,《左传注》的整理工作又重新进行。1979年夏,该书脱稿,总计近二百万字,历时二十余年。在二十余年的研究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利用和征引近四百种论著,包括经、史、子、集、笔记中的有关材料,更为可贵的是,杨先生已跳出清人的作注的模式,尝试在注解中运用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和甲骨金文的成果,成为此书的一大亮点。

此书通释经、传全文,着重在史实、制度、名物的考订和难字难句的纠释。有关史实方面,还利用其他先秦古籍和《史记》比较异同而加按断;礼制方面多数先秦礼,职官典章方面,杨氏尽可能地运用战国时的典籍和东周时代的铜器铭文,根据时代和国别的差异加以考辩说明;无文历法方面,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地理方面注意到说明今在何地。正如陈恩林先生所说:“《春秋左传注》是一部总结古今左氏注疏学的力作。注文广征经史子集各部著作数百种,兼采今人及近代考古学、文字学研究成果,仅就资料丰富而言,就已超越了自汉讫清的一切左氏注疏学著作。加上杨先生心思缜密,考证精核,所以是书一问世,即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学者案头必备之书。”当然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其缺点是不可避的。杨注的许多地方注解仍需要探讨商榷的,杨书一出,学者就已开始对其错误之处进行批评指正,于此本文下面将详论。

杨伯峻先生在1981年推出此书后,并未放弃此项研究,又先后推出《左传词典》和《春秋左传注》的修订版,特别是《左传词典》一书,对于研究先秦的古汉语提供一份有系统的资料、人名、地名部分并可兼起索引的功能,大益于学林。而杨先生这些著作主要读者群为研究人员和大中专学生,所以为了推广《左传》学,其弟子沈玉成先生著有《春秋左传学史稿》和《左传译文》,沈玉成先生这些著作大可与杨伯峻先生的著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另外,其他学者也分别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徐仁甫《左传疏证》、姚曼波《春秋考论》,该书指出一些新颖观点:一是明确提出并证实孔子作《春秋》,不是前人所说的春秋经,而是一部独立的著作,是今之《左传》的蓝本。二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初步探索了孔子《春秋》的原貌,是记载着“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实的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一部史学著作。三是明确指左氏割裂孔子《春秋》,加入逐条解经语而形成编年体的史实。四是以史料为据探索了孔子笔削《春秋》之迹,揭示了孟子所说的“义则丘窃取之矣”的真实内涵。五是认为《左传》全书史实记载翔实之国,除小部分得自国语外,恰恰正是孔子游历之国,说明其史料主要得自孔子的多年游历各国搜集的“史记旧闻”。当然对姚氏所提诸观点,我们是不敢全部苟同的,但姚书作为一本系统论述春秋《左传》的一家之说,我们是应当肯定的。方朝晖先生《春秋左传人物谱》对左传书中一百余位重要人物的记述作了详细的整理,使其各自的言行活动一目了然,并且认为《左传》一书在微言大义方面并不单纯是春秋经的一个传,而是有自己独立的义法体系。

以上是为《左传》学这三十年来的所出专著的一些粗浅了解,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下面让我们就这些《左传》研究专题论文进行一次系统的考察。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二个层面,一为对《左传》本身所进行的文献学研究;一为以《左传》为基本史料对《左传》中所见历史现象进行的研究。

第一,对《左传》本身所进行的文献学研究,主要可分为七个小专题,分别是:对《左传》学史的研究;对《左传》成书年代以及所起止年代的研究;对《左传》写作手法、结构及体例的研究;对《左传》注解释文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左传中具体人物、事物名词的考释;对《左传》与其它先秦典籍关系的研究;对《左传》的史学观、史学思想的研究;对《左传》在历史文献学上的特点,意义和地位的研究等七个主要方面。

第二,主要是以《左传》为基本材料,从中挖掘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典章制度、诸侯国之间关系以及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1.社会生活方面。白显鹏《论左传家族人物群像》,王宁宁《论左传中的民谣民谚》,张卫中《左传占梦、占星预言与春秋社会》,童教英《从左传看春秋时期非婚生子的身份与地位》,李廷安《左传所见诸侯婚姻中同姓婚姻的一般禁忌》,王连儒《左传所见诸侯婚姻中的宗姓认同与“兄弟之国”》,袁鸣《左传姓氏名号研究述要》,黄桂蝉《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妇女群像试析》,浦卫忠《〈左传〉中的婚姻家庭生活》一文中认为,《左传》所展示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表明春秋时期婚姻关系已经表现为一种稳定、牢固的契约关系,推崇相敬如宾的夫妇生活。婚姻模式与择偶标准已基本形成,娶名门之女被视为崇高的荣誉,容貌、才能与门第、国家、社会地位等成为主要的择偶标准,由于射、御等武事受到社会的推崇,所以勇武刚健、有英雄气概是女子所崇慕的夫婿形象。男女有别已作为社会规范而强调,但男女之间仍然有比较多的接触和相交的场合与机会。男女由相识、相悦而至于托付终身,以私奔的形式缔结婚姻,在春秋时代大概是一种相当普通的社会现象。其他还有刘成荣《左传神怪现象分析》,薛亚军《左传大象占预言应验原因探析》,《左传灾异预言略论(上、下)》,郭丹《左传与两汉经学》,田恒金《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刘丽文《左传预言的本质》,黄琳斌《试论左传的崇霸思想》,戚朝霞《左传民本思想浅议》,卓智玉《从左传看春秋的礼治思想》,贾红莲《左传预言发微》,韩慧英《左传国语筮数“八”字之初探》,米寿顺《论左传的民本思想》,孙立常《左传对鬼神妖异的批判》。

2.典章制度方面。林甘泉先生在《从左传看中国古代城邦的政治体制》一文中,根据《左传》中有关国人、卿大夫、诸侯和周天子地位、作用的记载,对西周和春秋城邦的政治体制作一些分析,就国人与城邦的政治生活、贵族政治君臣关系、周天子是共主还是盟主等问题,通过中西比较研究,总结出中国古代城邦政治体制的几个基本特点,城邦是一种古老的国家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每个城邦都以城市为政治中心,城市统治农村;(二)城邦居民的主体是个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公民;(三)城帮所有制具有公有与私有的二重性。其他还有萧兵《〈左传〉“观社”析疑》,叶友琛《就左传论春秋时期礼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特征》,刘丽文《从左传看周代采诗制度的变迁》,邵鸿《春秋军事术数考述》一文中认为,春秋是中国古代军事术数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祭祷、卜筮、天文气象占、梦占、诸杂占和祓禳、诅咒等术数被普遍地运用军事中,使春秋战争表现了浓厚的术数性 ,并对其进程及结果常常产生深刻的影响。春秋军事术数的发展奠定战国秦汉时期兵阴阳家的形成与大发展的基础。关于天文历法方面有宋会群《左传龙纪历法钩沉》。

3.民族关系及其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研究。杨建华在《〈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认为,在春秋、左传中,狄是僖公33年分为长狄、赤狄、白狄、鲜虞等不同的称呼的,这是这些分支强大的标志,狄与中原的战争开始是伐邢、卫、鲁、齐、晋等各国,其后主要是晋对狄的战争,分为灭赤狄、战白狄和伐鲜虞、中山(鲜虞人在春秋后期建立的国家三个阶段,书中记载的狄人活动范围由他们征伐的中原各国变成狄的本土,长狄和赤狄在长治附近,白狄在陕西和山西的黄河两岸,鲜虞在石家庄保定一线。“戎狄”这一称谓往往是在议论这群人的特征时用的,在记叙她们与诸夏各国的战事时,“戎”“狄”分界清晰,所以“戎狄”与“狄”是泛指和特指之别。其他还有刘爱敏《左传所见春秋初期齐鲁关系》,王岗《从左传看春秋诸侯国外事关系的发展及其特征》。

收稿日期:2010-09-27

上一篇:搞好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音乐之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