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下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21 10:02:20

低碳时代下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路径探讨

【摘要】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低碳时代的浪潮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一环的高校,面对着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校园的任务。为此,高校应通过采取低碳设计和建设、加强低碳管理、开发低碳技术、开展低碳教育、宣传低碳理念等措施,推进低碳校园工程的建设,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低碳校园 节能减排 高校 低碳理念

一、低碳校园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也在急剧增长,由此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升高,并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74℃,海平面上升10厘米左右,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最近几十年,极端气候现象如洪涝、干旱、暴风等更是频频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连遭遇严重旱灾,今年的旱灾更是已经持续半年多之久,这更向人们昭示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在东京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2009和2011年,又先后召开了哥本哈根大会和德班会议,探讨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率先宣布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政府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策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然而要实现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从国家、社会到单位、个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需要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

高校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承担科技研究的场所和基地,又是社会上耗能耗水的重要单位之一。低碳校园的建设理应成为推进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教育部在同济大学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并发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10年6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发起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成立,在联盟内号召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目前,我国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并初步推广实施,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一些高校发展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低碳校园的内涵

在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新名词逐渐流行开来。低碳校园则是低碳社会、低碳生活对于高校这一主体的具体延伸。所谓低碳,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较少(或更低)的温室气体。对于低碳校园的定义,国内外尚无权威机构具体界定。笔者认为低碳校园是指学校一方面通过低碳建设和低碳管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减少建设和运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多的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师生参与到低碳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低碳社会中去,建设一个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校园。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能让师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开发又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教育使师生接受低碳理念,有利于师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注重个人行为,同时会积极配合学校的低碳环保活动,为低碳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三、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存在设计缺陷及高碳建设的现象

在我国的校园设计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未能较多地融入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理念,例如部分学校教学区距教师家属院和学生生活区较远,步行或骑自行车不方便,于是老师和部分学生多乘车上班上课。同时许多学校也未能留出足够的土地用于校园绿化,造成校园生态环境不佳。在建设时,由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短期成本较高(如LED节能灯和保温材料),使得对其采购和使用较少,同时建设中还存在着浪费现象。

2、节能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学校高碳运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校园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上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少节能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节能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3、低碳理念教育不足,学生对其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办与节能低碳相关的课程,并且对低碳理念宣传的次数少、频率低,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学生的低碳意识依然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多不注意生活细节,水电浪费较为严重,存在着“公地悲剧”的现象,塑料袋、纸张和一次性餐具消耗量更是巨大。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度和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较低。

4、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程度低,未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高校本身有着节能技术开发的优势,然而由于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原因,使得高校在节能技术的开发上仍然滞后。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然而数量仍然不足,且实际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仍然偏少。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政府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监管机制缺失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印发了一些指导意见,如《关于建设节能型校园的通知》,但是整体上缺乏长期、明确和具有广泛指导性及应用性的法规和政策,政府相关部门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在高校低碳校园的建设中监管机制的建设也存在很大漏洞,低碳校园建设的成果评估指标和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督力度不足且缺少第三方的社会独立机构对其监督约束。如果高校自我约束律不强,则很容易出现低碳校园建设的口号大于实际成果的现象。

上一篇:信息资源对中职学生阅读理解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