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激励制度的自助式福利新方向

时间:2022-10-21 09:58:45

谈企业激励制度的自助式福利新方向

内容摘要: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激励制度和福利安排成为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本文由自助式福利制度与传统式福利制度的比较引入,从自助式福利制度的产生、核心精神、特点、运作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企业激励制度和人才战略打开了新思路。

关键词:激励 自助式福利

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有效的保障与激励体系,而福利制度对于激励员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的根源是需要,而福利只有满足员工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传统的福利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雇主)为导向的安排,只对某些共性的需求加以满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员工的需求已日趋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趋势,以往单一的福利安排已失去足够的效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其福利制度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提升其运作效率,更好的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建立一套以员工为中心、结合企业整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旨在产生最大激励效果的福利制度,势在必行。

自助餐带给现代企业一些启示,即让员工自取所需。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西方诞生了一种被称作“自助式福利”的方案。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蓬勃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受到相当广泛的运用。

自助式福利制度的内容

自助式福利制度的基本精神

所谓自助式福利(Cafeteria Benefits),又称为“弹利”(Flexible Benefits)或“柔利”,是指员工可以从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项目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一般由企业根据每个员工的薪水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帐户,每一时期拨入一定金额,列出各种可能的福利选项供员工选择,直至福利金额用完为至。这种福利制度,正如自助餐一样,可以让员工自由挑选所喜欢的物品。

“自助式福利”最基本的精神在于增加企业福利制度的“弹性”(flexibility),和员工在福利安排上的自主性(Your Benefits, Your Call),在公司和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福利方案,使得企业以及员工同时得到利益,真正让福利成为福利。

自助式福利的特点

员工选择自己适用的福利项目,个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提高了福利发放的有效性,总效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福利成本开支;能有效激励员工为完成一定的福利点数而努力工作,提高绩效。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自助式福利有一定的不足:规模经济性较低;对于不了解福利项目内容及含义的员工来说,自选福利项目比较盲目;一系列的沟通、需求分析、调查、物品的采购等,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带来了新的工作任务,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但这些相对于其正面效应来说,还是得大于失。

自助式福利制度的实施和现状

在自助式福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福利制度设计的原则。遵纪守法,有限的成本、效益最大化,简化行政工作以及法律、企业、员工个人利益的关系与平衡这些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起指导性作用。其次,自助式福利设计有一定的流程,其成本呈上升趋势,对一些小规模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超越企业的承受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再次,自助式福利不是一成不变的,员工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往往有着显著的差异,必须及时根据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公司在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应注意适当约束和引导,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氛围。

不同公司的自助式福利方案在结构和方式上有差别。目前,实施方案主要集中在四种形式:附加型、核心加选择型、套餐型、积分型。由于目前的福利管理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复杂性加大,管理成本呈上升趋势,故在发达国家中,聘请顾问公司、外包等方法广为运用。

总之,自助式福利方案始终突出了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并使之最大化的共赢思想,运用系统的观念,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与激励更具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间人才竞争的意识逐步加强,人才流动频繁。而且很多企业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薪资福利体系保障激励和留住人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自助式福利方案对我国企业来说,尤其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参考借鉴如何设计本企业的薪酬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环境的差异,我国企业对自助式福利方案的引入,必将是一个逐步的、选择性吸收的过程;同时,对福利制度的变革也必将遇到阻力,但只要企业正视人力资源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协同问题,必将从自助式福利方案中汲取更多丰富营养。

参考文献:

1.(英)约翰・E・特鲁普曼.薪酬方案: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余昌国.福利越多越好吗.管理世界,2004

上一篇:官僚治理结构视角的公共财政效益 下一篇:高等院校贷款资金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