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时间:2022-10-21 08:31:57

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 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 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总之,中小学生由于社会和个体发展阶段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卫生的保健医生,也必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熟,教师不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上一篇: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下一篇:小学“知识活动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