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卵管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时间:2022-10-21 08:31:33

原发性输卵管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摘 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9年收治的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2例患者术前均误诊,1例诊断为输卵管包块,1例诊断为输卵管积液。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大多依赖术后病理。原发性输卵管癌应注意与输卵管上皮良性增生、转移癌、结核性或其他非特异性慢性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化生性状瘤相鉴别。

关键词 原发性 输卵管癌 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94

资料与方法

1999~2009年收治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2例。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2岁和53岁。1例发生在左侧,1例在右侧。肿瘤体积分别为5cm×3cm×15cm和l5cm×15cm×1cm。手术前均未确诊。其中诊断为输卵管包块而手术者1例;诊断为输卵管积液而手术者1例。

病理资料:①巨检:送检标本中1例为单侧输卵管,1例为次全切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外形肉眼观输卵管均呈肿胀、囊实性、茄子状。伞端均闭合但解剖位置清楚。2例标本剖面管腔均扩张,管壁厚03~05cm不等。腔内充满黄白色混浊液体及胶冻样物,其中1例肿块位于输卵管壶腹部,1例位于输卵管峡部。肿块大者5cm×3cm×15cm,小者1cm×05cm×0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并以状向腔内生长。2例均浸润至肌层。肿物质脆,部分似豆渣样,并见出血。②显微镜检查:肿瘤组织呈状生长,中央有明显的中心柱。肿瘤细胞呈复层排列,细胞为柱状、立方状,极性丧失,形态异型,核大小和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象易找到。肿瘤细胞浸润至管壁深肌层,浆膜层完整,未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1例为:肿瘤细胞CK(+),CK7(+),CA125(+),Ki-67(++),ER(-),PR(-);另1例为:CK(+),CK7(+),CA125(+),Ki-67(+),ER(-),PR少量(+)。

病理诊断:例1左输卵管状腺癌浸润至深肌层;例2右输卵管中一低分化状腺癌浸润至肌层。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少见的癌肿,占01%~05%。有资料报道[1]输卵管恶性肿瘤844%来自其他部位转移,主要来自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故术前诊断困难,诊断率仅2%左右。明确诊断大多依赖术后病理。临床上典型表现为大量阴道水样排液、腹痛和腹部包块的所谓诊断三联征,并且在阴道排液后腹部包块可缩小腹痛可减轻,但发生率不高,仅15%。临床上常误诊为卵巢脓肿、输卵管积液而手术。巨检时输卵管明显肿胀、增粗,但浆膜面常光滑无粘连,半数患者伞端仍可开放。只有在剖开输卵管腔后,才能见到状或实性的肿瘤组织,才能初步诊断。双侧性输卵管癌相对来说是常见的。某种共同的致癌因素可能引起肿瘤在双侧输卵管内多中心生长;或者是一侧输卵管向另一侧逆行性的淋巴管扩散。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标准应非常严格,由于其发生率只占子宫或卵巢直接扩散至输卵管的1/10[2]。通常广泛侵及子宫和输卵管的癌应认为它原发于子宫内膜;广泛侵及卵巢和输卵管的癌应认为它原发于卵巢。在原发性输卵管癌时,子宫和卵巢在巨检时应大致正常。

输卵管上皮良性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典型的输卵管癌比较容易诊断,但输卵管上皮早期癌变和良性瘤样增生之间的鉴别有时十分困难,以往认为输卵管上皮细胞核拥挤堆积,复层化和异型改变可诊断为原位癌。但有人统计185%[1]的输卵管切除标本中,局部区域均可见到上述良性增生性改变,常常同伴有输卵管炎症;少数基本正常的输卵管上皮也可出现这类改变。有时部分区域的上皮状增生类似于乳腺导管内状瘤病的结构,可有搭桥、腺管形成和胞质嗜酸性改变等情况。由于上述各类病变与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只有当出现大量、核分裂象和明显的核异型性时,才能考虑为原位癌。

原发性输卵管癌与转移癌的鉴别:①肿瘤明确发生于输卵管黏膜;②组织学类型类似于输卵管上皮;③有良性输卵管上皮向恶性上皮移行的证据;④卵巢和子宫正常或者有肿瘤但常小于输卵管肿瘤,并且倾向于多发瘤灶。有上述依据者,常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癌。反之输卵管癌同时伴有广泛的子宫或卵巢癌时,则输卵管癌可能是转移的。即由子宫和卵巢癌转移而来。

原发性输卵管癌与结核性或其他非特异性慢性输卵管炎的鉴别:输卵管上皮呈和假腺样增生,并有轻至中度细胞异型,核增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可伸延进入输卵管肌层,形成

上一篇:绒癌临床误诊1例分析 下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