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高华:内地业务不进则退

时间:2022-10-21 07:48:59

高盛高华:内地业务不进则退

美资背景的高盛更看重对在华业务的控制权,缺乏像瑞银证券直接任命国内大型证券公司高层人士为其投行业务主管这样的“本土化”举措,因而在A股市场拓展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

高盛(Goldman Sachs)与摩根大通、美银美林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主宰美国投行界的“三巨头”。2009年,高盛在美国本土市场表现出色:彭博的数据显示,当年高盛承销了16家公司的IPO项目,较2008年增加了60%。该公司以1.616亿美元的IPO佣金高居美国IPO承销榜榜首,领先于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Barclays)等竞争者。

与中金公司、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强劲对手相比,2009年高盛中国投行业务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除了A股市场上招商证券的IPO,该公司还完成了包括中国太保、盈德气体、恒大地产、宝龙地产、花样年在内5家中国企业的港股IPO。2009年9月,高盛协助盛大游戏在纳斯达克上市集资10.44亿美元,成为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规模最大的IPO。

同期,高盛为中国企业完成的股票再发行与可转债项目较IPO项目更为出色:该公司完成了9宗海外增发与可转债交易,集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高盛在华的债券承销业务也大有进步:该公司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重庆银行和招商轮船发行了总计10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与企业债。此外,高盛还为6起中资企业参与的大型并购项目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交易累计金额达69.7亿美元。

2009年9月,高华证券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的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开始组建资产管理团队。该公司在获得监管层的相关批复后,准备2010年在重庆、深圳、广州和南京4个内地城市设立营业部,拓展零售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

与其全球投资银行业多年来的王者地位相比,高盛在华合资投行高盛高华近年来的表现不如主要竞争者中金公司、瑞银证券,其中国投行业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高盛通过与方风雷及其团队的联手,在2004年成立合资券商进军内地市场,然而成功的引路人与合作伙伴未必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选。高盛以往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偏重使不少大中华区资深银行家转投私人股权基金,对其内地投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带来不利影响(见表4)。

2008年3月,高盛任命蔡金勇出任高盛高华首席执行官和高盛中国投行业务负责人。蔡金勇在能源行业经验丰富,近年来领导高盛的中国投行团队从事油气和电力领域的交易。加入高盛之前,蔡金勇曾在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与中金公司工作。

由于高盛高华的投行业务与在香港的高盛(亚洲)同属一个团队与平台,在这种全球运作的模式下,合资券商本身具有的独立性和决策权相对有限,较难发挥本地化优势。如果高盛高华的中国投行业务今后不再隶属于高盛(亚洲),成为类似高盛日本分公司这样的独立实体,直接向纽约总部汇报,或许能进一步提高公司内部的决策效率,推动高盛高华的市场业绩提升。

与来自欧洲大陆的瑞银相比,美资背景的高盛更看重对在华业务的控制权,缺乏像瑞银证券直接任命国内大型证券公司高层人士为其投行业务主管这样的“本土化”举措,因而在A股市场拓展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

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进而发挥高盛全球业务优势,赶超瑞银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强劲对手,是高盛高华未来业务发展面临的考验。■

上一篇:机构投资者的宏观难题 下一篇:瑞信方正:后来者如何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