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让互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时间:2022-10-21 06:44:45

电视,让互动来得更猛烈些吧

电视的互动,要技术支撑,也要技巧积累;它不仅对受众是一种即时刺激,对传播者而言,也是一种临境体验,可以获得及时、真实的反馈。

电视,不管怎么说,目前仍是最为大众化的主流媒体。

当然,她的弱点已经很突出——尽管有人表扬说,电影是“我在看别人说话”,而电视是“在和我说话”。但事实上,电视和受众并未有实质性的互动,与强大的网络比,差距甚远,即便与传统的广播比,电视的互动也相形见绌——她永远摆出一副让年轻人不待见的架势,要么是“我播你看”的自大,要么是“给你好看”的自恋。

电视“老”了吗?人到中年的我,常常像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样,关注着手上的这个“饭碗”。有句俗话“生命在于运动”,套用之则为:媒体的生命(魅力)在于互动。

譬如,网络。针对社会热点话题,那些活跃的虚拟社区,吸引网民的就是即时互动,而传统媒体的反应,往往是延时的、断续的,甚至是缺席的。

前些天看到一篇报道《互联网占领电视机,争夺睡前三小时》。报道说,曾经远离电视机的观众们,将在内容极度丰富之后,再度于睡前三小时回归电视前,而这三小时蕴藏着尚未开发的巨大商业价值。这也是很多视频网站希望看到的结果。现在,它们要赶在苹果iTV杀到并带来颠覆性后果之前,抢先布局。

视频网站将如何布局?我不懂,但我有个判断,新兴媒体,没有强大的互动就没有乐观的未来。

或许有人会问:互动机顶盒的出现,算是电视的互动吗?个人认为,所谓互动,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交替的,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显然,互动机顶盒目前只是给受众更多自主选择节目的机会而已,但并没有提供给他们主动参与到节目中的可能。

收视悬念的产生,不能忽略节目的即时互动,这也是对当下电视节目形态的一大突破。这个“即时互动”,不仅是平面的、一次性的,还应是立体的、连续性的。如主持人与现场嘉宾脱口秀式的即兴互动;主持人与电视机前受众的短信、网络互动;电视机前受众之间的“QQ群”“百度贴吧”“微信”等互动。

电视的互动,要技术支撑,也要技巧积累;它不仅对受众是一种即时刺激,对传播者而言,也是一种临境体验,可以获得及时、真实的反馈。这种穿越时空的互动,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倒有心连心的默契。物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同频共振,振幅最大。无疑,资讯传播,在即时互动的情况下,影响有可能达到最大。

看看新兴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断言:没有互动,媒体就没有魅力;多媒体时代,没有互动,媒体就没有生命力。

电视,不想沦为“家具”,成为摆设,就让互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上一篇:炒,还是不炒 下一篇:谈谈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