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阅读实践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21 05:13:43

教会学生阅读实践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施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工作二十载,边教书边学习,边学习边教书,我逐渐明白要想培养语感,积累知识,逐渐让自己博闻强识,大量读书是不可越过的一步。可是,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代的中学生渐渐不再喜爱阅读书籍,特别是不喜爱阅读教师让他们阅读的书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一、指导学生少读或不读“收效低”的书

现在的学生比较热衷于关注少年作家、网络作家的书,他们喜欢魔幻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这些小说对中学生学习来说,收效低,见效慢,有些垃圾书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歧途。如此这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应该多和学生交流,慢慢地扭转他们的想法和爱好,逐渐让他们认同教育者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忌在评价魔幻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时语言偏激,而是应该态度和蔼、意见中肯。否则,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逆反,由光明正大地看那些书进而转向“地下”。那样的话,我们就陷于被动的境地。举个例子,有的学生怕老师不让他读想读的书,就把书撕成一页一页的,夹在课本当中,这种偷读的现象,已有好几年了,可是教师却没有察觉。

二、恰当指导学生多读“收效高”的书

学生读书缺乏选择性,教师就应帮他们选择。如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代史书、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作品、外国名著、中外名人传记等,这些书有利于学生广博地积累知识、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为他们选择相应的读物。这项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决心才能做到并坚持下来。正确的引导、善意的建议,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好《三国演义》,告诉他们我领着他们读这本书,结果他们就当然地准备好了。于是我就一章一章地给他们讲解,他们真就兴趣盎然地读起《三国演义》来了。教师的作用,恐怕就在于此吧。

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有的学生读书只图故事情节曲折,而不考虑其深层含义,这样无异于囫囵吞枣,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精读书中的典型片断,大家进行集体讨论,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在一边适时引导。这样,书中的精妙之处也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学生通过自己找寻出来的答案也更能认同,并且会被长时间记忆。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来。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时问学生,刘备临死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为何到死都没有废刘禅而自立呢?学生竟然用赵云说事,让我惊讶。学生说,赵云曾冒死救过刘禅多次,而刘备在死前当着诸葛亮的面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若在,诸葛安敢?这说明学生是喜欢思考的。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引导,学生对经典便不会排斥。

四、逐渐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读书方法的引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应始终贯穿我们的教学过程。

就我个人而言,常教给学生“四招读书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正如王梓坤所说:“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有了思考,就有了圈点勾画,就有了质疑探究,就有了分析评价……所以读书不仅应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还应做到“手到”,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2.目标不明不读书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事业。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事业,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两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3.读书就要读好书

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比较,才能发现哪些书需要速读,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根本不必读。我要求的“读书就要读好书”,就是要求学生“读第一流的书”和“读一流学者写的书”。

4.读书不弃分与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就必须精心地安排阅读时间。我要求学生不要放弃零星时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

总之,要切切实实施行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已刻不容缓。在这里我提出以上浅薄的看法,盼望同仁给予批评和建议。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274300)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