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传达美妙的世界

时间:2022-10-21 05:00:17

用声音传达美妙的世界

[摘要]朗读作为中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和重要方法,历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不时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学,或“走过场式朗读”的现象。课堂中的朗读和表演性质的朗诵是有区别的,教师良好的带动和指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课堂氛围;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50-02

[作者简介]黎咏梅(1982―),广东肇庆人,本科,梧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朗读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朗读的含义和要求

朗读,是通过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读”都是学习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先决条件,是人们获得信息、积累知识的重要渠道。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传递情感。

朗读和诵读是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因此,朗读时要做到默读会意、朗读传声、诵读畅气、涵咏传情。具体来说,朗读者首先应正确地理解作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轻重等多种语言表现手段,寓生动于作品中,使作品在朗读中立体地呈现出来。

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学生通过熟读和背诵,把书面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如何区分朗读与朗诵

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背诵。朗诵,是结合多种语言手段,用响亮、清晰的声音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其实是用艺术来表演的一种形式,它要求声情并茂,要求抓住原作品的精髓并触动听众的心弦,表现出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将书面文字变成有生命力的语言。朗读者必须熟悉材料,能够运用各种声音技巧,同时讲求眼神、表情、动作等的有机配合。

三、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学生是学习主体,课堂上,学生若能积极、大胆地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关键性要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想让朗读真正起作用就要根据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朗读氛围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气势磅礴的语言,而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学生,大都对其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破冰”,把重点放在感知气势、品味语言这两个板块上,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教学环节,笔者选择了“教师读,自由读,齐声读,配乐读,表演读”五步。由读带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拴”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中回归文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自由朗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是一种个性化朗读的过程,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齐声读,是集体参与的过程,弥补了单人朗读的不足,能有效带动全班一起阅读,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配乐读,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种遐想,合适的音乐与文本相结合,就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表演读,最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能活跃课堂的读书氛围,也给学生一个表演的舞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通过不同形式、层次的朗读,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课堂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教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一种人人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慢慢地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四、巧妙联系课文,进行有效评价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不管是初读还是反复地读,当学生朗读以后,从词意到句意,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都要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把握了这些内容作出恰当评价,而教师也只有对课文内涵有深刻的、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有指导性意义的评价。

此外,学生朗读能力各有不同,评价应该力求统一中求异,要以事实为依据,灵活处理,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通过腰鼓,赞颂了奇伟磅礴的生命力,描写出后生们打鼓时的身姿。因此,在“搏击着”这之前的三个修饰语“有的”“疾速的”“大起大落的”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后生舞姿的力度。对于朗读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在经过指导后,能突出“有的”“疾速的”“大起大落的”,水平稍好的学生能注意“搏击着”需要重读,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将全句联系起来,一气呵成地读。这样的话,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注意了,不能否定前两者学生的朗读能力,而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由于学生个体自身条件的因素,或因为技巧运用熟练的程度不同,学生之间会出现朗读水平的差异,但他们如果已经充分认识到如何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并努力实践了,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氛围才会更加浓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正强调了读的重要性。琅琅的读书声会给沉闷的课堂增添色彩,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也更能激起语文课堂学习的高潮。

参考文献:

[1]赵海翔.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之花[J].科技促进发展,2009(4).

[2]徐燕.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J].学生之友:初中版,2009(9).

上一篇:让“多元评价”融入中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谈科普说明文语感训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