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1 04:11:02

新媒体网络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策略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介,辨别网络中复杂多样的信息,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媒介素质是每一位公民所具备基本素质,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当前不健康局面的出现。本文首先对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建议以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提升

李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保护青少年免受大众媒介内容的污染,使得青少年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1]当今,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媒介应运而生。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由于新媒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当然,在看到网络媒介带来的诸多好处时,也应当反思大学生在互联网媒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的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缺乏思辨

新媒体就是指通过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进行传播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各种数字移动终端已经完全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网络媒介甚至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全能的角色。但是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和解决问题时过度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思维过于简单化。

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开放性和经济性,使得其信息存在无用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会造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脱离了道德规范,做出违反道德标准甚至违法的事。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畅所欲言,网络也成为宣泄情感的重要空间,但是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没有分辨能力,可能会出现偏信或误信不良信息,造成个人情绪的悲观化。

(二)影响健康,娱乐泛化

相对于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压力,大学生活相对轻松。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及时调整状态,贪图一时的享乐,就会出现于沉溺于网络的不良现象出现。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于网络,缺乏运动而且不能按时作息,以至于精神萎靡不振,形成了消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这对于正值发育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沉迷于网络严重的影响其身体健康。

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媒介参与意识,但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后现代语境中,去偶像化的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处于一种集体迷惘当中。没有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寻找过度的娱乐,大学生一味的猎奇心态导致当前网络媒介的娱乐泛化倾向严重。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下的部分网络媒介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娱乐性浪潮迭起,导致低俗化现象频发,从而出现一种“全民娱乐”的现象。

(三)思辨不足,畸形发展

随着网络交易的便捷化,一些网络支付软件也推出了向大学生贷款、借款的业务,使得部分金钱观相对缺失的大学生沉迷于网购,在巨大的消费中片面追求享乐和网络消费的。日前,大学生“裸贷”风波更是轰动社会,错误的金钱观念和网络的虚拟和危险让部分女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令人扼腕叹息。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考能力,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畸形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学时期是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差,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当代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较差,毫无选择的汲取信息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多数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养成忧虑、脆弱的性格,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一蹶不振,甚至对现实社交很抗拒和抵触。

二、新媒体网络语境下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完善立法,规范发展

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下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起初就是建立并加强网络相关法律和传播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的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实名制也是抑制网络不良之风的有效途径,增加网络发言的成本,从源头遏制网络不良风气以规范网络发言,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安全、洁净的网络环境。

同时,要积极向大W生宣传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使大学生群体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融入网络管理以提升其媒介素养。

(二)完善观念,教育先行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开发、教材的观摩。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和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道德观念。帮助其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其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

同时,学校应该也积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达到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自我保护,主动学习

作为媒介素质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到多种网络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网络信息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不可轻信网络信息,不传播要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网络的人际关系要心存防备,不在网络上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身媒介修养。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需要积极开展和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的学习工作,对网络媒介的内在特点有深入的理解,让其实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进而使大学生面临多样的网络媒介信息时,能够产生自身的判断,能够对未知事物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养成良好网络媒介素养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网络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无所不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整体水平普遍偏低。这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了解不深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差。怎样在纷繁复杂网络环境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媒介,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当前,大学生应该在正确使用网络媒介提供信息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现实中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不被消极、低俗的信息干扰,做到正确使用工具,而不成为“工具的工具”,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大卫q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作者简介:卫玮(1991-),女,汉,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与现代美育。

上一篇:微信概况及其发展现状 下一篇:浅析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禅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