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地区 “繁星计划” 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10-07 02:37:58

对台湾地区 “繁星计划” 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 1954年到2001年,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联考”制度,2002年宣布正式取消该制度,代之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直到2007年,台湾地区推出“繁星计划”,它秉着“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旨在扩大弱势地区高中生入学机会,促进各地区协调均衡发展。该计划在实施中取得了很高的成效,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以及对其缺陷和争议的探讨,提出对大陆高校招生地域公平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台湾地区 繁星计划 高考招生 地域公平

自1954年以来,台湾大学入学制度一直采用“统一考试、统一分发”的招生方式,也就是大学联合招生考试制度,随着政治民主、社会多元的长足发展,联考所带来的“一试定终身”及“分数主义”等弊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诟病,成为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的众矢之的,在不断兴起的教改运动中,联考制度逐渐淡出了台湾地区大学入学制度的历史,被2002年起开始实施的“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所取代,并在2004年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改进方案”,这个方案以“甄选入学”与“考试分发”为主要升学方式,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上优化“多元”、“适性”等理念,为考生升学增添了机会、拓宽了渠道。

但是,即使这样,台湾的“明星大学”在招生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其学生主要来源于教育条件优越的“明星高中”,这使得原来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机会有限的偏乡高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弱势地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也受到了限制。而且,学生来源的集中化无法丰富高校文化,难以促进社会融合[1]。基于此,秉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繁星计划”便应运而生。这项计划以高中向高校推荐优秀学生为主要方式,结合学生在校成绩百分比和大学统考成绩评测标准,省去面试等其他程序。该计划为偏乡高中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也有利于偏乡高中变为“明星高中”,使高中学生有机会成为“明星”,“繁星”二字由此而来。

一、“繁星计划”的起源及发展

(一)起源

2006年,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通过分析该校过去四年的全体入学新生资料,发现历年以甄试途径入学者90%以上来自比较集中的35所高中,其中来自15所知名高中的学生占到60%以上。为扩增本校学生来源,“清华大学”率先向“教育部”提出了“发掘人才,缩短城乡距离”的单独招生计划,决定由各个高中推荐一名“高中在校学业成绩排名全校(或类组)前5%、德行每学期80分(或甲等)以上,学测成绩符合‘两科通过顶标、三科通过前标’标准,且有意就读清华的学生”①,以“推荐报送”的方式录取之前无法进入该校的群体。

2006年9月,此方案经由决议通过,为“九十六学年度大学繁星计划”,至此,“清华大学”“繁星计划”正式公布,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推荐保送入学乃源自于本校缩减城乡之差距,需采用各高中“推荐保送”的方式办理单独招生,给予城乡高中平等之机会[2]。2007年,“教育部”为扩大多元入学方案的优势,实现社会公平,呼吁其他“迈向顶尖大学计划”②的获选学校加入,最终核定12所学校实施“繁星计划”,即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阳明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中兴大学、中央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及长庚大学、中山大学、元智大学,使每一所高中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都有就读优质大学的机会,进而培育未来的社会中坚,并培养更多偏乡地区的优秀人才[3]。

依据清华大学“繁星计划”,高中全程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只要成绩符合大学要求,且高一、高二两个学年总平均成绩排在全校前20%者,就可以由所在高中向大学直接推荐,同一所大学只能在每所中学录取一人。

(二)发展

2008年,为响应“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③政策号召,进一步扩大“繁星计划”的影响,并鼓励学生选择就近的高中就读,“九十七学年度大学繁星计划招生简章”规定:为实现“照顾弱势、区域平衡”的理念,由“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及“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④的25所公立大学共同实施“繁星计划”,这25所公立大学包括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中兴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台南大学、交通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东华大学、阳明大学、台北艺术大学、长庚大学、高雄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元智大学、中正大学、嘉义大学、暨南国际大学、联合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及中原大学。“教育部”将名额进一步扩增,增加了偏乡地区高中生就读公立大学的机会,强化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推动了高中的社区化发展[4]。

另外,中山大学为提高台湾中南部偏远地区的入学率,还实行了“南星计划”。该计划规定,考生可以同时报考2008年“繁星计划”和“南星计划”,但如果被“繁星计划”录取,则取消其“南星计划”的录取资格[5]。

2009年,“九十八学年度大学繁星计划招生简章”将招生宗旨改为“高中均质、区域均衡”,且办理单位设为中正大学。此后“高中均质”的新理念代替了“照顾弱势”的旧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参与“繁星计划”,中山大学不再另设“南星计划”[6]。2010年,“教育部”又将招生理念定为“高中均质、区域均衡及大学社会责任”,此时参与的大学已增至33所[7]。“繁星计划”还于此年开始实行二轮制:第一次筛选依照“繁星计划”,若遇到缺额情形,则进行第二次筛选,筛选规则按“繁星计划”规定比序进行,同一所高中至多再录取1名[8]。2011年,“繁星计划”与“推荐入学”正式合并为“繁星推荐”,且承办单位由大学“繁星计划”承办中心转变为大学甄选入学委员会。招生名额较往年大幅度增加。

二、“繁星计划”的实施成效及问题

(一)实施成效

“繁星计划”的提出及实施是为了体现地域公平均衡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繁星计划”自2007年实施以来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7年,参与“繁星计划”的12所大学以外加名额的招生方式,共录取了来自228所高中的675名学生,其中117所高中三年来首次有学生(162名)进入这12所大学(表一)。据“大考中心”统计发现,这些学生被录取的关键主要在于通过了“学测”检定,系直接以学生在高中的在校成绩进行评比,这使得同样达到“学测”成绩要求的偏乡地区的学生也有被录取的机会。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于2007年3月9日公布的录取结果显示共录取了来自150所高中的150人,其中有32个学校(18家公立,14家私立)在过去的4年中,从未有任何一位毕业生进入该校就读。2008学年度繁星计划25校,共录取来自321所高中1450名学生,比前一年增加了775人,其中169所高中三年来首次有学生(287名)进入这25所大学,(表二)再次实现“扩大优质大学学生来源”的目标。台湾中山大学“南星计划”则录取28名学生,其中有6名是就读的高中三年来首次有学生录取。200年度的“繁星计划”,因国立中山大学回归招生共同规范,故总计有26所大学提供535个学系、67个学群、1463个名额;2010学年度共有33所大学参与繁星计划,提供637个学系、82个学群,共招生2006人;2011年“繁星推荐“录取名额为:招生学校共68所大学院校,提供1397个学系,共招生7649人;2012年,“繁星推荐”录取普通高中学生高达8213人,录取率为41.16%,比2011年增长4.71%,此外,虽然缺额300余人,但与往年相比,缺额比例已大幅降低[9]。

表一:96学年度繁星计划报名及录取资料

表二:97学年繁星计划报名及录取资料

(二)问题

“繁星计划”自实施以来,其效果颇受好评,规模也逐年扩大,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是会伴随出现一些问题。

1.部分热门校系门槛较高

在“繁星计划”中,考生必须通过由各所大学制定的“学测”门槛。然而,一些大学的科系规定学测成绩为“三科顶标、两科前标”,这样的标准对于偏乡地区高中生来说太高。以某些年份“繁星计划”热门校系的标准来看,台湾大学电机系的“四顶一均”、台湾大学法律系的“三顶两前”、交通大学电资系的“五顶”等,招生名额少而门槛高,再经过高中成绩比序后,录取的学生终究还是明星高中的同学[10]。这种现象的出现违背了“繁星计划”实施的初衷。

2.高校开放科系较少

“繁星计划”的初衷是希望偏乡高中的学生可以进入明星高校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各高校往往对这些学生开放的科系较少,并且这些科系是较冷门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偏乡高中学生的选择范围,降低了这项计划的效益。

2007年,台湾大学农艺系预计录取10人,最后却无人报名;政治大学的民族系和阿拉伯语文学系、成功大学的数学系等,因报名人数不足,报考学生百分百录取。对于热门科系,如台湾大学的社会系、长庚大学的医学管理系社会组及物理治疗系等,录取率仅为1%,很多学校的法律系和电机系竟无名额开放,这使得“繁星计划”的成效受到质疑[11]。

3.计划实施并没有真正做到城乡均衡

“繁星计划”的初衷之一即是达到“区域均衡”,实现城乡平衡协调发展,照顾因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而教育不太发达的偏乡高中的学生,希望优质高校能够录取这些学生,培养更多的社会中坚。但是,在该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明星高中的学生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报名,这样,该计划就没有真正照顾到偏乡高中的学生。

从招生名额来看,2007学年度,参与繁星计划的12所高校共开放名额786个,2008学年度和200年度参与该计划的26所高校开放名额分别为1770个和1463个,2010学年度,参与该计划的高校为33所,共开放名额2006个。由此看来,招生名额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但是每年的高三毕业生总量达十万余人,偏乡高中的学生就读明星大学的数量仍然不多。

三、台湾“繁星计划”对大陆高考招生的启示

“繁星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是自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丰富了大学入学招生的方式,促进了招生方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区域均衡发展的原则,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照顾了偏乡地区高中的学生,培养了更多的社会精英,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些优点都值得内地学习。

在内地,高考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和“敲门砖”,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考招生的录取机会公平问题,尤其是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高考制度改革的要义,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关涉到地区发展的政治问题。内地高校招生录取改革可从“繁星计划”中借鉴经验,给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特别是当前农村地区考生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一定要制定相关政策真正将高等教育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台湾“学测”的成绩采用级分制。各大学录取时自定个考试科目要求的成绩标准,一般分为五个。即顶标:成绩位于第88百分位数的考生级分;前标:成绩位于第75百分位数的考生级分;均标:成绩位于第50百分位数的考生级分;后标:成绩位于第25百分位数的考生级分;底标:成绩位于第12百分位数的考生级分。

②“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是为提高台湾高等教育竞争力,台湾教育部门于2004年开始提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该计划分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和“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两部分。其中“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旨在选取资助几所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在10年内至少有1所跻身国际前100名甚至前50名。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第一阶段共投入500亿新台币,因此该计划又被称为“五年五百亿计划”。

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是台湾的一项教育政策,旨在将现行的九年国教延长至十二年,其中后三年采取非义务性就读方式,自愿但不强迫入学。

④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是台湾“教育部”补助大专院校的计划之一,属于大学校际之间的竞争性奖励机制。在私立学校的奖补助方面,逐年提高依办学绩效所给予的奖助经费所占比例,而降低依学校规模所给予的补助经费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蔡闺秀.大学招生新管道――繁星计划[EB/OL].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6.htm,大考中心选才通讯第172期,2008(12).

[2]96学年度试办受理高中推荐入学招生简章汇编[EB/OL].http://moss2007.shinmin.tc.edu.tw/teachunit/senior/Lists/97/Attachments/4,2006.

[3]大学繁星计划――大学增加名额受理各高中职学生入学招生方案[EB/OL].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21,“教育部”十二年基本国教网,2007.

[4]97学年度大学繁星计划招生简章汇编[EB/OL].http://www.sggs.hc.edu.tw/sggsnew/files/f96/96112603,2007.

[5]中山大学南星计划[EB/OL].http://www.academic.nsysu.edu.tw/bin/home.php,2008.

[6][11]刘盾,郑若玲.繁星点点 绽放光芒――台湾地区高校招生地域公平改革及启示[J].考试研究,2013(2).

[7]99年“教育部”繁星计划网[EB/OL].http://www.star.ccu.edu.tw/star99/index.php,2009.

[8]黄龙钦.从教育机会均等反思高中繁星计划入学制度之施行:以南投县某所高中为例[J].教育与社会研究,2010(12).

[9]王彩鹂.台大医超额录取9名繁星生[N].联合晚报,2012-03-09.

[10]张锦弘.繁星报名:政大清大门坎较低,有利小区高中[N].联合报,2010-03-05.

上一篇:功能翻译理论在德汉翻译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议历史教材呈现方式对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