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肿瘤科输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时间:2022-10-21 02:37:49

品管圈活动在肿瘤科输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肿瘤科输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各种品管手法,对肿瘤患者滴速不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确认效果,形成标准化并进行检讨与改进。结果:实施后,患者输液滴速不符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显著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品质管理圈; 肿瘤患者; 输液;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6.9.070

品管圈(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员,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1]。笔者所在科执业护士13名,开放床位60张,实际收治患者70~80例,以鼻咽癌、乳腺癌放化疗患者为主。工作量大、护士少、巡视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经常出现滴速不符,输液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为改进现状,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针对笔者所在科2013年7-9月收治的患者输液滴速不符较为严重的现象,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圈名为舒畅圈。投票选出圈长一名(笔者),辅导员一名,活动主题确定为提高患者输液滴速准确率。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QCC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科2013年7-9月收治的输液患者235例,其中实施改进措施前116例,实施改进措施后119例,男132例,女103例,年龄19~76岁,平均(43.5±6.3)岁。鼻咽癌156例,乳腺癌71例,其他恶性肿瘤8例。小学及以下学历96例,中学91例,中专及以上学历48例。改进措施实施前后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活动初期,调查患者输液滴速不符的主要原因为:(1)环境因素。治疗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工作区域大,后勤工作滞后。(2)患者因素。改变,自行调速,对后果认识不足等。(3)护士因素。责任心不强,巡视及宣教不到位,经验目测等。(4)管理因素。对低年资护士操作技能培训不够,操作不熟练,增加工作量。根据六何分析法[2]及5W原则,全体圈员集中讨论,拟定可行的对策,并就圈员能力、可行性、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对策[3]。

1.2.1 充实护理队伍及实行弹性排班 护理部调来2名执业护士及3名见习护士辅助科室工作。护士长根据工作量调节排班,必要时双休改单休,充实值班人员,扭转护士缺编局面;根据护士的职称、年资、学历、性格、能力等合理排班,每班新老、强弱组合,避免因低年资护士集中上班,技术不熟练,增加工作量所致的输液滴速不符,保证患者的输液及生命安全。

1.2.2 流程化管理输液患者 通过头脑风暴,制订出精细化的输液流程服务,实行无缝隙管理。现以化疗患者(输液3000~3500 ml/d)为例。7∶30-8∶00查对、配液;8∶00-8∶30晨间交接班;8∶30-9∶00输液、调速、宣教;9∶00-11∶30、15∶00-17∶00、19∶00-21∶00巡视、接液,随时观察,确保滴速相符;11∶30-13∶00午餐时间,17∶00-19∶00晚餐、沐浴时间,21∶00-22∶00洗漱时间,发生改变时,保证滴速相符;13∶00-15∶00午休时间,22∶00至输液结束的晚休时间,严防出现输液滴速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输液结束及时封管或拔针,防止出现空气栓塞等不良反应。通过对输液患者实施流程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工作中不能及时换液、拔针等凌乱现象,杜绝因滴速不符引起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1.2.3 加强安全管理 圈长及护士长每周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2次,并定期考核,提高她们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及宣教技巧。对输液患者实行科内三级质控,即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给患者输液、接液时调好滴速并强调滴速准确的重要性;责任组长每天检查患者输液滴速及宣教效果,对滴速不符者及时纠正,对宣教不到位者及时补充,并向责任护士反馈,言传身教;护士长每天抽查5~10例输液患者,了解滴速是否相符,对滴速不符者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患者输液滴速不符现象得到改善,保证了输液安全。

1.2.4 加强品管圈知识的学习培训 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召开QCC动员大会,普及QCC知识;5月邀请QCC专家来笔者所在医院授课,全体QCC成员参加学习;6月医院再次召开QCC知识培训班,全面学习QCC新七大手法各项内容。活动过程中,科室定期组织小组成员集中学习,并邀请广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专家来传授经验、指导工作、培训技能等,使小组成员的QCC知识及专科知识都有很大提高。

1.3 观察指标

观察QCC活动过程中,实施改进措施前后患者输液滴速准确率、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综合素质等指标的变化。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住院/出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以不记名的形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评价,调查内容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很满意、满意、一般、差、很差5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为5、4、3、2、1分,条目总分满分为100分。护士综合素质采用自制的个人品质评分表对每位圈员在活动前后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患者输液滴速准确率比较

观察10 d,实施前,116例输液患者,共输液1321方液体,滴速准确率为90%(1189/1321);实施后,119例输液患者,共输液1600方液体,滴速准确率为98%(1568/1600)。实施改进措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前后患者满意情况比较

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均统计10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改进措施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90%;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8%,改进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评分比较

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均统计100名护士综合素质评分,改进措施实施后,护士在手法运用、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以及责任心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对输液患者的作用

通过品管圈活动,患者输液滴速准确率由90%提高到98%,患者及护士加深了对输液滴速准确重要性的认识,患者能积极配合护士,保持输液滴速准确,保证了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防止出现输液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3.2 品管圈活动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活动前,因护士少、工作量大,不能按时巡视患者输液情况及保持滴速准确,患者输液完毕也不能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导致患者对护士有较多不满情绪;活动开展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服务,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满意度由活动前的90%提高到活动后的98%。

3.3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QCC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的参加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发挥管理潜能[4]。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意识及管理潜能得到激发,脑力得到开发,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提高[5];业务知识及技能也不断提高,各种品管手法得到提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利用QCC丰富多彩的活动手段,有效地解决了笔者所在科患者输液滴速不符的现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综合素质,还可以解决科室的各种存在问题,使肿瘤患者得到更舒适安全的输液治疗及更人性化的照护。

参考文献

[1]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2]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2.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9-162.

[4]章飞雪,于艳艳,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5]欧少青,郑淑华,张婉君,等.品质圈活动在提高供应室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06,13(5):87-88.

(收稿日期:2015-11-20)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区域能源站自控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