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

时间:2022-10-21 01:37:49

前不久,埃及千年神庙出现“到此一游”一事,引发国人热议。事后得知,“肇事者”是南京一初中生,这位闯了祸的孩子立时成了千夫所指。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在得知此事时也觉得很没面子——丢人怎么能丢到国外呢?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其实出现这种状况,并非偶然,这件事其实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存在?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人都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的本能,只是各人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到此一游”或许也算是普通人的一种不太高雅的弱弱的表达而已。

其实,中国人的“留名”思想,自古有之。中国的名山大川自古以来,便有了文字为伴,我们的老祖宗一贯有在游山玩水中留下文字的传统,以此证明自己生命的轨迹与价值。例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诗词,实际都是古人写的“到此一游”的另一种版本,只是经过岁月这面筛子,精华的、有文化的留下了,粗糙的、没文化的被过滤掉了。如果细心的话,你可以在西安碑林门口有玻璃罩保护的方碑上,看到1400年前游人在碑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这种思想应源于对长生不老追求而不得的一种心理补偿,正所谓“人生苦短”,人们不得不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若论起“到此一游”的老祖宗,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了。此猴一个筋斗翻到如来佛祖的五指边时,难掩得意之情,为留下凭证,便在佛祖的手指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令人啼笑皆非。

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留名雅兴的一个庞大群体,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文人们不仅在游山玩水之间题字赋诗,所到之处,或吟诗,或题字,已成为很自然的事;古人的如此雅兴,不仅留在了名山大川中,同时也体现在收藏文化中,君不见很多传承有序的书画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也在于那些作品上留下的各种题跋。经年累月的积累,无论是与自然与藏品,无论是在名山大川中的各种题字,还是收藏品上的题跋,最终都成为浑然一体的文化遗产。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的题词与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在文化遗产留下的“在此一游”虽然动机上有类似的地方,但其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在各种文化遗产刻字留名,只能增加文物保护的工作量,而不会对其有任何裨益。毋庸置疑,最终能留下来传世的,或是名家亲笔的精品佳作,或是文采飞扬的诗词歌赋,其文化内涵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到此一游”可比的。我们知道,大浪淘沙,千百年后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东西,至于那些各种各样的“到此一游”们无不在时间的长河中,随风而去,不管留名者多么想千古留名,都没能剩下一丝痕迹。

笔者并非祟洋之辈,但老外的旅游目的及方式却值得思考与借鉴,欧美人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与享受,增长见识或者猎奇,因此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而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在我们中国人中至今依然是主流,我们已习惯于“到此一游”的快餐式观光,这有点像我们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数人只在乎的是拥有,但却很少能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藏品,敞开心灵,接纳和感受收藏所能给人带来的心灵满足。

上一篇:民国时期江苏民间竹质代用币 下一篇:敦煌春水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