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旅者:巴尔蒂斯的绘画艺术

时间:2022-10-21 01:24:27

心灵旅者:巴尔蒂斯的绘画艺术

【摘要】巴尔蒂斯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画家之一,绘画保持着传统的具象样式,无论是绘画的技法、构图、色彩、还是画面的精神内涵,在当代画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关键词】巴尔蒂斯具象映像

20世纪的欧洲是艺术上的战国时代,各种艺术流派与艺术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大众面前,颠覆与变革成为艺术发展的主要使命。众多艺术家在这种境况下,纷纷摆脱传统,寻求未知,探索新的绘画表现方法。一时间,艺术呈现出种种纷繁复杂的形态态。巴尔第斯始终不为新的艺术观念所动,坚信自己的审美判断,并孜孜不倦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巴尔第斯像一个孤独的行者伫立在现代派的丛林之中,始终坚持着个体精神。使得他的绘画得以表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质和现实世界的本质。作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的精神载体,巴尔第斯的具象图式,是20世纪的其他艺术法则所无法代替的。他的绘画充满着神秘而又宁静的气氛,在艺术的长河之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正如,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巴尔蒂斯,1908年生于巴黎。祖籍波兰,父亲埃里克﹒克罗索夫斯基是研究杜米埃的艺术史家,母亲伊丽莎白·多罗西亚·斯皮罗是位画家 。由于父母均善绘事,与当时的艺术名家如博纳尔﹑德兰﹑马尔凯等画家来往密切。在这种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很早就显示出绘画才能,在他们的引导下逐渐走上艺术道路。尽管巴尔第斯在这种艺术环境的熏陶下成长,但却没有受到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巴尔第斯的艺术生涯。在他13岁时就出版了一套为中国故事创作的连环画,虽然称不上是什么绝顶的作品,但画家的奇异气质却已经充分地显露出来了。巴尔蒂斯在少年时就在诗人里尔克的帮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画册。

巴尔第斯是自学成才的画家。他曾回忆:“我父亲曾有一次问波纳尔,‘巴尔第斯应该上哪个美术学院呢?’波纳尔答‘不要上任何美术学院,绘画是学不会的’。”在诗人里尔克和画家波纳尔的鼓励下巴尔第斯走进卢浮宫临摹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来获得绘画的技法。后来又远赴意大利临摹弗兰切斯卡等大师的作品在。他尤为仰慕弗兰切斯卡的作品,其作品内在的美与秩序令巴尔蒂斯无限神往。从古代大师的作品中不断的汲取养料和灵感,灿烂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熏陶着他。这对他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他不受各种艺术潮流的迷惑与干扰始终坚持自己的写实主义风格。巴尔蒂斯的思想更接近19世纪的艺术。他说:“我是一个现代画家,我一点没有当代气息。”巴尔蒂斯认为:“绘画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气氛,这种气氛已经不存在了。这就像把某人打发到沙漠里,让他在那里种植果园。我们的时代不能结下艺术之果,它走向了末路,梦想已经结束。”他对当代所有的东西都报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对它们感到厌倦。在他眼里我们生活的时代令人恶心,缺乏艺术,没有美感。他十分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艺术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胜任于这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任务。

这种思考独到而深刻,深刻中又溶入了一层诗意般的抒情气氛。更为客观的作用便是谁也无法说清画家的创作意图。

巴尔蒂斯认为艺术首先是一门技术。他说:“如今,许多人都不学技艺了,觉得多余。似乎只要有了个新的念头就行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技艺是必要的手段。没有技艺光靠发明是不行的。现在的画家很会说,而做的并不怎么样。尤为可笑的是,它们说的和做的又往往不是一回事。”

巴尔蒂斯《金色的时光》布面油画1944年

1934年,巴尔蒂斯首次在巴黎皮埃尔举办画展,立刻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他似乎迷恋这样的主题——临近青春期的小姑娘,内心唤起了对异性的渴望,性的意味的半梦半醒的状态《镜前少女》。从这开始,巴尔蒂斯建立了一种超自然的非个性情绪的心理绘画,刻意在人的心灵深处探询索隐,弥漫在画中的是一层迷离的惆怅。 巴尔蒂斯虽然从未受过正式的科班教育,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中无论是外表的姿态还是作品的布局,都体现了很深的古典主义烙印。巴尔蒂斯绘画中柔和的色彩,细致的笔触,精确的轮廓,厚实的肌理效果来源于他对古典壁画的研究,体现出古典主义的一些原则。巴尔蒂斯在作品中,将有人物姿势构成的线条与建筑、静物、风景等构成位置和线条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分割画面。从而使人物空间物体相融合,形成一个形式感极强,装饰味十足的画面。画面着重强调几何造型,使画面和形体更富有张力和稳定感。由于简化了人物、物体亮部与暗部的过渡,将他们取消了局部细节,加强了肌理效果,因而巴尔蒂斯笔下的人物具有了静物一般木然,静止的效果。人与人之间是疏离的、冷漠的,但是通过精心的构图、线条的穿插,使得画面在矛盾中形成统一。确实,巴尔蒂斯习惯于用大的斜线构图方式,人物的斜倚姿态构成大斜线,从而对画面产生对角线的分割。《金色的时光》中照镜子的女孩,女孩的姿势所构成的斜线分别向画面左上角和右下角延伸,而女孩下垂的右手臂与前面的桌腿、后面的壁炉、形成另外两条相反方向的线条,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形成另一股力量,消除了斜线的力量,从而使整个画面达到整体上的均衡。又如《房间》中斜倚的女孩,墙壁的竖线,《纸牌游戏》打牌的女孩,《与猫》等。这种小对角线以及X形布局几乎成了巴尔蒂斯绘画中普遍遵循的规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意味。“他的构成不是古典的,更不是学院式的,而是注入了人对时空的认识,注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和艺术家本人的心律。”

巴尔蒂斯执着的追求技艺并锤炼属于自己的技法。我们从他的画中《德兰像》《纸牌游戏》可以看出其深厚的功底。然而,他仍感到“我的手艺还远远不够,不足以表达我要表达的东西。”他的画中饱 含着一种深邃的内在精神,一种不可视却可以用精神去感觉的真实存在。用巴尔蒂斯的话说:“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那就不是艺术,也就不需要艺术,照相就行了。”所以他认为解剖和透视是艺术的桎梏,作品中“太多的科学道理会损害绘画的真实。”巴尔蒂斯独特的艺术技巧更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语言,成为他作品的精髓所在。他的作品从不标新立异,但却平淡传神,使人过目难忘。更注重情感体验,致力于表现人与物的内在和谐关系。以形象传递情思,借真实描绘心境。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画里画外。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都体现着一种梦幻诗般的气氛。

他的作品显示出了这样一种真实:既深刻又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往往是通过平面和简化的表象来引发和显现的,而晦涩难懂的表面,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在的空洞无物。

巴尔蒂斯正是用他那清晰明了的图式构成语言,优雅而质朴的色彩,向观众传达了物象背后深层次的真实存在,从而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他虽然没有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没有表现社会的复杂多变,甚至表现群体的人物作品也只有那么几件,但他的作品直逼人的心灵,进入了人的精神领域。正是通过这些单独的个体,折射出了人的共性的一面。这就使他笔下形象已不再局限于物象本身,而是表现了物象在我们心灵中的映像。

巴尔蒂斯:“现实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我们可以是非现实的写实派,也可以是表象可见世界的具象派。”正如他的画一样,巴尔蒂斯的具象艺术是在传承传统中求现代。无论是他选择的室内、风景、还是对人物的塑造色彩的个性表象,也都是在古典的传统中追求现代形式,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精神的当代回归。

参考文献

[1]巴尔蒂斯论艺术.美术,1995

[2]啸声编译.巴尔蒂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上一篇:失语与渗透: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本土...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英语之趣味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