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一代需要我们的教育改变

时间:2022-10-21 12:53:58

网络一代需要我们的教育改变

编者按:互联网赋予“网络一代”具有社会观察更加自主、思想表达更为自由、更具信息和技术优势等特点。信息化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一代”生活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的时代,而我们的教师更是面临教育方式、方法更替的考验。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学生的思想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另一种角度说,他们因为这个时代变得比我们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要“聪明”。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懈怠,老师教课但学生没有兴趣听课,所以常常表现不出精神和活力,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学生上课不听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有发生,但这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现象,还与多个系统有关,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相关。老师常常说,你们这一代不如我们那一代,我们那一代听老师的话,自觉做笔记……,如果我们教师换一个角度来看待80后、90后,不以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想办法帮助他们,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用自由的方式学习、提问。学生不记笔记不代表他就放弃了这门课,他有自己的办法,所以不要用我们自己年代学习的经验看待现在年代的学习方法。

学生如果对特定的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件很充实的事情,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这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过程。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想办法提高讲课的艺术和质量,让学生不想睡觉、不想看小说,讲得学生愿意听、想听、爱听。

何谓讲课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对课程内容要熟悉。都说现在的网络时代让学生心气变得浮躁,太多新奇、太多诱惑让学生“不务正业”,但与此同时,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增大,他们钻研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们也对知识有自己的疑问,很多东西老师可能不知道,但学生知道。所以老师要把这一门课、这一堂课搞得滚瓜烂熟,有问必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给学生清晰确定的解答,但是不要瞎讲,要实事求是,不然学生会对老师没有信任感。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我讲了二十年的编译,仍然要备课,一个原因是为了进一步准备充分,另外就是看是否有更新,再找更多更好的例子。

讲课的艺术要提高,第一就是脱稿,最好不要照PPT念,更不要照着教材念,要把内容记在脑子里,能够脱口而出。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板书等辅助手段,不要依赖PPT。第二是要组织课程,这就是布局。要考虑这一堂课怎么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布局不是简单的将内容从头到尾讲述,而是有难点、重点,且要考虑从什么角度讲解。组织课程,就像导演一门话剧,教师既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讲课要综合运用形体、眼光、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语音要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这样像讲故事一样,学生就愿意听,而且把非常重要的内容融入在内,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第三,要考虑互动,要有意识地把想睡觉和即将睡觉的人调动起来,活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学会互动调剂课堂气氛。第四,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上台自己讲一些,给其他同学作出示范。

讲课要受欢迎并不容易,现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都经过了系统的研究训练,但课堂讲授的经验是零。他们的培训是必要的,因此要让他们积极参加辅导、改作业、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听主讲老师讲课。院领导、优秀教师要不定期的听课,给出意见和反馈。我们对老师教学考核是要排序的,对排在后面的老师,要让他们去进修,实行末位进修制,以促进老师重视教学。我们把青年博士分到各个班当班主任,让他们和学生交流,分享科研经历,更重要的还了解了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刘腾红(中南财经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整个趋势,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所代表的新生产力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之而来的计算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高等学校新的课题,培养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的新一类人才成为了高等学校所肩负的艰巨新任务。

培养人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源于对教育现实、学校实际的思考。在面临新一代的大学生来临校园时,我们的教育领导者也在适时调整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思考现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探索改革。本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我校提倡“以本为本,以研为重”的思想,从根本上将本科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这也是因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对推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有重要意义。大学的三大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高校应如何摆正三大任务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探索讨论的问题。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洪堡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并指出大学的主要职责是追求真理,学术研究应在大学中占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教授应当从事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方法与理论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网络时代的80后、90后有非常独立的思想,培养学生不仅应要求他们学习知识,其中包括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养成探索的兴趣与习惯。洪堡提出的学术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地位,而实际上很多学校非常在意杰出人才的培养。

以上体现的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而结合众多学校的实际,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实践教学、创新教学,采取了各种举措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已成为教育中最热的词。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却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教学方式多在形成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指委关于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强调了三点:第一是知识,其中包括了人文知识、社科知识、自然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第二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验能力。第三是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心里素质。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其掌握本学科的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打造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说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师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尤其在本科阶段,学生对教师很崇拜,渴望给予他们不同于中学的新的学习旅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使这些80后、90后甚至之后00后的学生有一个愉快且很有收获的大学生活,我们教师要仔细钻研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在信息时代完成一个不错的学业,学到东西且学有所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思考“重科研、轻教学”所带来的教师评价等问题的同时,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以及实践。我们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评奖,学生在网上评,学校教务部再组织老师听课、打分,再看有无发表教学论文、出版专著等,最后学校有专门的评审委员评定,每年在教师节表彰,给予在教学上取得成就的老师很大的奖励。

很多学校提出要成为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学,一般都从科研和学术方面谈,但其实最基本的是,教师如何讲好课?如何将知识与研究相结合?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将程序设计等一些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具体化,用一些比喻、类比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实践加深印象并掌握。所以教师参与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一些优秀教师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专注于某一领域,才成为了教授、专家,有很值得和同学分享的一些成就和体会。除了传授知识外,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成材。大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思想都比较活跃,也会有一些徘徊,且患得患失。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新一代,他们有很多自我探索的渠道,接受信息量非常大,对新事物的更新往往快于我们老师,因此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理解他们,用心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应注重平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对学生很有好处,也要不断学习、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知识更新特别快,因此信息时代我们计算机教师付出的也要更多。

王江晴(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为了加强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做了很多改革举措。以前我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而现在将本科生基础教育及能力培养提到了一个高度。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上讲台,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学时要求,每个教授相应的学时等细节又更加详细。与此同时,强调教师不仅是要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做教学研究。从教师自身来说,如果老师只是教书,而不读书、不总结、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经验所得,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呢?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参与教学研究。而从学生来谈,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生观和学习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影响学生的一些想法。

此外,学生就业决定性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对学校来说,怎样做好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需要研究。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合作形式,学校最应关注的是结果,因为校企联合在很多方面还不好掌控,但结果应是有效的。我校现在软件工程方向做了一个“3+2”的项目,学生招进来以后,理工部的学生再重新第二次选拔,组成了实验班。实验班的前三年是在学校本部学习,而后两年到美国学习。相应地,我们针对实验班在课程上作了调整,一方面通识课,是学校规定必须要上的,我们在内容作了适当调整,而专业课教育,尽量和美国学校的课程对接。实验班采用小班上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导师制,二是项目驱动。学生进班学习,我们首先上的不是C语言,而直接学习Java,然后就主要以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年拿到学校本部的文凭,到美国学校,再补修那边的课程后,拿本科文凭和硕士文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希望他们出去以后就业形势更好。本硕连读,项目驱动和导师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视野也上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与创新、创业的观念相对接,且和国际接轨,这是对学生很有实际帮助的举措。

熊盛武(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信息时代,我们说学生更难管了,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老师可利用的资源实际上更多了,教学更便捷,方式也更多样,吸引学生眼球的素材也更丰富了。实际上,一个教师的钻研,融入了他个人的心血,而我们在网络时代可以更快速地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思想精髓。比如说,国家的精品课和名师,如果在规范知识产权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共享名师、名课的教学方式,这对我们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是福音。青年教师学习的欲望非常强,而且发展特别快,尤其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便能很好地投入教学。名师、名家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来自于这些名师的“间接经验”通过教师自身勤奋的学习梳理,转化为自己教学理论上的支撑。凭借网络知识的优势,提升了自己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另外一方面,在网络多媒体时代,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多媒体PPT课件做得特别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花费了一些精力在课件上,当然初衷也是为了能通过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课后学结。但不应忽略的是,好的课件不是要非常花哨,有动画,有艺术,而应重在交互性。实际上,多媒体和板书最大的区别就是交互性,如果少了交互,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被动。课件会让老师变得懒惰,责任心变弱,因为有的老师有了讲稿就不备课了,可以不记讲课内容,加备注看提示。这样讲课很容易就变成了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就没有了兴趣。因此,建议老师在上课时还是应根据需要板书教学,比如逻辑性非常强的课程,板书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同步思考,而且使得老师必须认真准备。国外大学的老师整个课程都在提问,而网上放了很庞大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一些拓展训练都在网上,这样既有交互,又让老师和学生有东西可以复习。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特别大,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个学生,如果讲课没有个性,讲课方式枯燥无味,总是跟着课件走,学生会学得非常疲乏。备课实际上不是熟悉教学,因为老师将这门课讲了很多年,对课的内容都很熟悉了,备课实质是思考一个布局,考虑好逻辑关系。

王春枝(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网络己经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对于大学生来说,信息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也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会问我们老师,进入大学交了这么多学费,是要学什么?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什么不一样?我将来学完可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因此,我们在学生进校之初,尤其要上好导论课,并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很在意自己能学到什么,我们老师难道不在意自己要教什么吗?这堂课、这门课甚至学生的整个大学时间,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实际上从本科教育讲,目前的计算机教育面临一种危机感,教学甚至进入到瓶颈。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有的老师很认真备过课,但不知道怎么把他知道的交给学生。很多博士来到学校,没有经历从助教、讲师到教授的过程,直接上讲台。同时他们还肩负着研究项目,没有时间研究教学,更何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经验积累活动。而实际上,做一个合格的老师需要培养,教学质量的下滑和学生对专业的疑惑、不认可,更多来源于老师教的东西。所以本科教学,老师最重要。很多同学希望可以从企业请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工程师来教课,我们就想办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把这些内容加进来。让学生认可、喜欢这个专业,并最后从事相关工作,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编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有一条主线是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另外各个专业要有自己核心的能力,这个专业学生会的东西是其他专业不会的,才能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有自己的特点、特色。

上一篇:面向应用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下一篇: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