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母 趾趾端创面

时间:2022-10-21 12:43:01

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母 趾趾端创面

【摘要】 目的 报告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母 趾趾端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 母趾趾端皮肤缺损的患者, 采用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术后随访3~36个月, 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 皮瓣无明显臃肿, 功能恢复优良。 结论 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母趾趾端创面, 手术操作简单, 易于推广, 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母趾创面

临床上因碾挫、压砸、挤压等原因造成 母 趾趾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坏死的病例较多见, 苏州市吴江瑞兴医院自2008年2月~2013年5月, 采用足背—第1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母趾趾端创面,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例, 男8例, 女5例;年龄18~54岁, 平均36岁。损伤原因:车轮碾挫伤4例, 重物砸伤7例, 机器挤压伤2例。均为 母趾趾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伴有骨外露及缺损, 缺损面积为1.5 cm×3.2 cm~4 cm×5 cm。急诊一期修复9例, 择期修复4例。

1. 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于气囊止血带下施行手术。 母趾趾端创面彻底清创止血, 去除外露骨质, 锉平骨断端, 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皮瓣面积应略大于创面面积)。皮瓣设计[1]:以足背—第1跖背动脉体表走行即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1、2跖骨间隙的连线作为轴线, 以第1跖骨间隙、第1趾蹼游离缘以近1.5 cm作为皮瓣的旋转点, 皮瓣近侧端可至内、外踝连线, 远端可至第1趾蹼, 内侧至大隐静脉, 外侧至第2跖骨中线。皮瓣切取:先切开皮瓣近端, 显露足背动脉, 并于第1、2跖骨间找到穿支, 显露第1跖背动脉的起始部, 确认轴心动脉从皮瓣穿过, 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近端及穿支, 将皮瓣逆行掀起, 于皮瓣的两侧切取并向皮瓣中轴线游离, 切开皮瓣远端至旋转点皮肤, 皮瓣蒂部带入第1跖背动脉、伴行静脉、及其周围0.5~0.8 cm的筋膜组织, 将皮瓣经明道或暗道转移至 母趾趾端创面, 覆盖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8例, 5例取全厚皮片修复。

2 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存活, 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3~36个月, 皮瓣柔软, 质地良好, 色泽与受区一致, 无明显臃肿, 无溃疡发生。供区留下瘢痕, 足行走正常。

3 讨论

胫前动脉从内、外踝连线中点自小腿伸肌支持带下穿出为足背动脉, 行于 母长伸及趾长伸肌腱间向远侧走行。先越过距骨、舟骨和第2楔骨背侧, 后于 母短伸肌的深侧下行, 在第1、2跖骨间隙形成穿支到足底。该动脉穿支与足底动脉构成足底弓前发出1支为第1跖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行走于第1、2跖骨之间的骨间肌的浅侧或深侧[2], 有同名静脉伴行, 沿途发出肌支, 在跖骨头近侧有三个血管分支, 一支至 母趾腓侧;一支至第2趾胫侧;一支至深侧与第1跖底动脉相吻合。足背—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修复创面就是利用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交通支供血。

本术式方法简单, 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便于掌握推广应用, 而且供区与受区皮肤颜色、质地、厚薄相近, 术后外形美观, 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创面修复“宁近勿远、宁带蒂勿游离”[3]的原则, 对供区损伤较小。但第1跖背动脉有解剖变异, 当第1跖背动脉纤细或缺如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且需损失一根主干动脉。

术中注意事项:①根据第1跖背动脉的位置Gilbert将之分为三型[4], 一、二型较浅, 易分离;三型较深, 切取困难, 术前应用多普勒仪探测轴心血管的深度, 以便术前对手术难度有正确的估计;②该轴心血管较深时, 显露、剥离较困难, 过度剥离动脉常致血管痉挛或损伤, 可在血管蒂周围保留0.5 cm~0.8 cm筋膜组织;③解剖至跖骨头附近要仔细分辨和保护跖背动静脉与跖底动静脉的交通支;④术中肌腱、关节囊和骨面应保留一层软组织, 以利于供区植皮存活。

参考文献

[1] 巨积辉,李雷,刘跃飞,等.足背—第一跖背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趾皮肤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22(3): 117-118.

[2] 王红胜,张燕良.郭基桥.改进逆行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 母趾趾端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0, 24(4): 16-17.

[3] 侯春林.手部皮肤缺损的皮瓣修复.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9, 25(2):67-68.

[4] 王澍寰.手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47-149.

上一篇: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 下一篇:硝普钠联合银杏达莫及纳洛酮治疗高血压脑病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