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有效,踏寻职高数学高效课堂的芬芳

时间:2022-10-21 12:22:23

“问”之有效,踏寻职高数学高效课堂的芬芳

【摘要】职高数学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让这门学科多少带点神秘的色彩。在职高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冷落了数学,在疲惫不堪中硬着头皮学习数学。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缘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生成、理解等方面都不积极主动,学生不会提问、不积极质疑,长此以往,便出现了大问题。本文结合职高数学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力促职高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职高数学 提问有效性 高效课堂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7-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到底地追求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而问题更是数学课的心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块空地,我们播种什么,自然就能收获什么。作为职高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顺应课改的潮流,拆掉思维的墙,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动脑、积极探究的问题意识。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并对照现阶段职高数学的教学现状,差距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还原精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进行科学的、有效合理的预设和生成便是为这一问题“独辟蹊径”,也让教学课堂真正实现了“柳暗花明”。结合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力促职高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倡导“主动”,以提问引问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阶段的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中,不少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养成了懒于提问、不愿意提问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意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点,自主提出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为课堂作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通过前置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思考。此外,数学教学也可以具备人文性的价值理念,比如可以通过故事的融入,让数学教学富有情趣和内涵,通过数学故事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数列知识点的时候,我想仅仅是将生硬的公式、知识点呈现给学生的话,很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班上的一些女生和一些学困生来说,刻板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觉数学知识的晦涩、难懂。在数列新课一开始,我用一则数学故事来引发:“在300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平日很喜欢钻研数学的人,他总结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他最后总结出: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学生们不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种猜想正确吗?他们被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住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论证,发现了数字之间的有趣规律,随后我引出数列的知识点,用一些简单的数列题,让学生计算,使他们认识到数字计算的无穷乐趣。

(二)活跃“思维”,打开提问之门

特别是在数学复习课上,很多学生容易昏昏沉沉,不主动思考问题。

例:在某地区的一次知识竞赛中,有上千名学生参与,为了分析竞赛的情况,从千名学生中抽取了4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并且结合他们的竞赛成绩制作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要求学生计算40名学生竞赛成绩的总数以及计算这40名学生的成绩在(72,84]之间的人数。

了解到不少学生在遇到这样的习题时有些困惑,这是笔者所预计到的。随后引导反应较快的学生以提问的方式给其他学生一点提示:“如何计算直方图的面积?第二小题的答案有几个?”并且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探讨,在简短的探讨中,学生很快解决了困惑。

(三)创设“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反作用于实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现实应用问题,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一种能力,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数学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数学教育来讲,要通过有趣的有益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将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简化问题,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经常将学生容易错解的习题呈现出来,将学生错解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一道题学会解一类题,通过习题的巩固来了解自己哪方面的知识点欠缺。当然如果采用传统的查缺补漏的方式,很可能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错解的习题进行全面的呈现,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和巩固。

集合也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数学语言,其内容广泛,集合的思想更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集合的特点是需要表述清楚。学生在平时考试、练习中关于集合的类型的题目,也容易犯“忽视题目隐含条件”的错误。在集合中一些题目的条件往往隐含了另外一个条件,如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不能深挖题意,就会忽略掉这些隐含的条件,导致错解。

例:设全集U={6,9,3a2+6a-9},A={|6a-3|,6},CuA={15},实数a的值是多少?

错解分析:由于CuA={15},可知15属于U不属于A,因此,3a2+6a-9=15

解得:a=-4或a=2

错解原因:在这道题中,解错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全集U包含了集合A的所有元素。如果a=-4集合A={6,27},U={6,9,15},很明显这和题目是不符合的。

正确解法:由于CuA={15},可知15属于U不属于A,因此,3a2+6a-9=15并且|6a-3|=9解得:a=2

集合的概念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时候学生很难理解题意,做题时,就会忽略题目中隐含的重要条件,造成错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考试、练习训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一定要多读几遍题目,认真思考题目的含义,做出正确的解答。

(四)改善评价,鼓励学生形成质疑意识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得到赏识才来到人间。”这句话对于我们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启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善评价,鼓励学生形成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有的学生也许问的问题会比较简单,很多人一看就知道答案,有的学生问的问题不够合理,有的学生喜欢钻牛角尖……教师不必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是可以利用评价方式的改善,来培养学生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你提的问题很好,如果可以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跟随学生的节奏,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并解决问题。

布莱希特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如果能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思考的世界中,学生一定不会觉得学习辛苦,反而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思考的王国,绽放思维的火花,攀登知识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袁开尧.从职高数学课程改革透析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0年33期

[2]张小波.浅谈职高数学命题课的教学策略[J].数理化学习:职高版,2012年10期

[3]劳建祥. 职高数学各章最典型错题剖析[J].数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02期

[4]徐远华. 职高数学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J].《新课程(中)》,2012年07期

上一篇:解决选择、填空题中抽象函数问题的几个有效方... 下一篇:强化藏语意识 提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