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较场坝滑坡特征及治理措施

时间:2022-10-20 10:48:50

安县较场坝滑坡特征及治理措施

摘要:安县位于“5.12”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为了有效的防灾减灾,本文以安县较场坝滑坡为例,从滑坡形态特征、滑坡的变形情况和触发因素等角度入手,阐述了该区滑坡发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滑坡的稳定程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滑坡的治理措施,以期对该地区滑坡防治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5.12” ;特大地震;安县较场坝;影响因素;治理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P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安县较场坝滑坡为例,对滑坡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1 滑坡形态及边界范围

地震是较场坝滑坡发生变形的主要诱因,地震前该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而在 “5.12”大地震中,震动使滑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在后缘形成拉张裂缝,在前缘由于下滑推力产生局部挤压形成的剪切破坏的剪裂缝,也使滑体局部趋于松散化,使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1)分区依据

安县较场坝滑坡平面形态总体呈扇形,位于两个较大的冲沟之间,按地形形态、微地貌特征、变形特征,将滑坡分为三个滑体,自北向南编号依次为①号、②号、③号,总体都是陡倾角台阶状斜坡,地震后变形,从坡体变形程度来看又各有不同特征,②号、③号滑体共用一个后缘,中间以小山梁分隔,山梁上基岩出露点较多;①号滑体自成后缘与②号滑体以小山梁分隔,山梁上基岩出露点较多。它们的前缘相连,合为一个前缘。(图照片)

(2)边界特征

东边界(前缘):水渠东侧存在人为陡坎,高度1.5~3.0m;近几年由于采石场的开发和利用,北侧引水渠被矿区道路所代替,道路上下形成2~4m的人为临空面。以引水渠下部陡坎及矿山道路下部临空面作为①号、②号、③号滑坡体的东边界即前缘;

西边界(后缘):“尖山子”东坡发生明显变形,滑坡后壁十分明显,形成2~4条横向张裂缝,贯穿②号、③号滑体,以滑坡后壁为②号、③号滑体西边界即后缘;①号滑体偶见横向张裂缝,按②号、③号后缘同一地形地貌特征和高程进行推测。

南边界(右侧缘):③号滑体南侧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滑动带,碎石、滚石较多,位于韩家巷子后山南北向冲沟底部,以此滑带南侧为③号滑体的南边界即右侧缘;①号、②号滑体的南边界为滑坡中部存在的小山梁,山梁上基岩出露点较多,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分别推测为①号、②号滑体的南边界即右侧缘。

北边界(左侧缘):①号滑体的北边界在红石村二社大拱桥南侧大冲沟的东坡,偶见小裂缝,坡底为人为切坡修建的矿山道路,矿山道路上下形成高度达2~4m的临空面,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推断为①号滑体北边界即左侧缘。②号、③滑体的北边界为滑坡中部存在的小山梁,山梁上基岩出露,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分别推测为②号、③滑体的北边界即左侧缘。

2 滑坡体结构分析

根据野外踏勘、调查,推测滑坡体的厚度一般在5—25m,平均10~15m左右,在滑坡体中部及前缘厚度可能大于25~30m;总体上来看,滑坡体存在中部、中南部较厚,南北两侧薄,前缘厚,后缘薄的特点。滑体物质总体来看均为碎块石土,但碎石含量在不同的坡体部位有所不同;滑体中的碎石多呈灰色及灰黄色,母岩成分多为白云岩,块径多在0.5cm—20cm,局部可见块径达几十厘米的块石、乃至数米的孤石。经调查,滑体浅表层碎块石土多呈硬塑状态,局部呈可塑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在③号滑体由于右侧缘变形剧烈,导致大量巨石以跳跃式滚落,最远距离达到距坡脚600m左右,坡体上残留大量漂石,远远观察类似碎石流。(见照片)

滑体裂缝及滑体岩性 滚石与坡体相对位置

3滑坡形成机制、诱发因素及稳定性初步分析

(1)地震因素以及地形地貌原因(暂不赘述)

(2)地层因素:该滑坡滑体为残坡积松散堆积物,厚度5—25m,含有较多的白云岩碎石块和孤石,结构较松散,透水性强,有利地下水的入渗,增加坡体自重,软化土体,促使变形;滑床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白云岩,持续降雨期,降雨下渗至松散土类与基岩接触面时,由于透水性的差异,可能会在基岩面形成滑带。因此,推测土层与基岩接触面是该滑坡的控滑结构面。

(3)人为因素:该滑坡体上,种有大量的乔木和灌木,降低了坡面水的流速,增加了降雨的入渗的补给量,增大了坡体自重;目前该滑坡体前缘上已建有一条水渠,采用浆砌石砌筑,水泥砂浆抹面,深度0.8~1.2m,不利于坡体中的地下水排泄;修建乡间道路时对滑坡前缘坡脚进行了切坡,对坡体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4 工程布置及主要治理工程

治理工程布置的原则是,将现场勘测的实际情况与模型数据演算结果充分结合,深入分析不同区域的变形特点,针对重点部位进行工程布设,同时考察地形地貌情况从施工的安全、

A区:

措施1:对后缘裂缝和坡体裂缝采用素土进行夯实回填,恢复坡体形状进行防水和防渗。(图1)

图1

B区:

措施1:对后缘裂缝和坡体裂缝采用素土进行夯实回填,恢复坡体形状进行防水和防渗。

措施2:在Ⅲ-Ⅲ’剖面线控制区域,等高线693.6附近布置一道抗滑挡土墙,总长145.0m,墙高4.6m,顶宽1.0m,底宽3.43m,墙身材料为C20毛石混凝土。

C区:

措施1:对后缘裂缝和坡体裂缝采用素土进行夯实回填,恢复坡体形状进行防水和防渗。

5治理工程设计

5.1 分项工程设计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对该滑坡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是必要的。

由于滑坡后缘靠近山脊部位,汇水面积很小,因此不考虑截水沟的设置;由于整个滑体斜坡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天然排水通畅,天然冲沟稍加修正保证其正常的排水作用时能够满足治理要求,因此不再考虑专门的排水措施,局部水渠破损地段进行修复,长度106m。

5.2区抗滑挡土墙设计

(1)墙的布设

在Ⅲ—Ⅲ’剖面线控制区域,等高线693.6附近布置一道抗滑挡土墙,墙高4.6m,顶宽1m,底宽3.43,截面积10.149m2,单宽墙重233.436KN/m,墙面斜率1:0.1、墙背斜率1:0.35,墙趾台阶宽0.5m、厚度0.5m、直立,墙底内倾0.1:1,每10m左右设置一道伸缩缝,自基础底部断开。(图2)

图2

依据地形地貌的变化,将抗滑挡土墙自南向北设置14道伸缩缝,墙体分为7段,挡墙类型依次为:墙高3.2m、3.5m、3.7m、4.6m,底宽2.79m、2.919m、3.43m、3.02m。

(2)墙身材料:墙身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毛石含量为30%,保护层厚60mm。

6结论

安县较场坝滑坡应急勘查综合投入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工地地质钻探、取样测试、现场试验、物探、槽探、浅井等工作手段,查明了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获取了滑坡稳定性评价所需的岩土力学参数,为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根据上述治理方案可以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达到治理滑坡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富强,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10). 150-151.

(2)李培,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罗丽娟,赵法锁,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J]. 自然灾害学报,2009,(4).158-163.

上一篇:浅议地铁工程BT项目的运作风险与对策 下一篇:通用变频器在旋转门控制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