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稻麦高产增效创建成效及措施

时间:2022-09-10 04:59:16

2011年是海安县承担实施部省级麦稻高产创建增效项目的第4年,同时也是承担省水稻高产创建全县整建制推进项目的第1年,共建设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水稻万亩示范片10个。为创建一流的麦稻示范片,全县按照项目建设要求,扎实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全新打造传统稻作向现代稻作转型升级平台,全面提升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产创建成效

1.1促进麦稻增产

2011年全县3个小麦万亩示范片种植弱筋小麦宁麦13、扬麦15面积达2 406.7 hm2。百亩攻关田省级验收实产最高田块产量达9 324 kg/hm2,比2010年高976.5 kg/hm2,平均产量9 127.5 kg/hm2,比2010年增产1 045.5 kg/hm2,增幅13%,比2008—2010年示范区平均产量7 045.2 kg/hm2增产2 082.3 kg/hm2,增幅达29.6%。2011年全县3 6333.3 hm2小麦产区平均产量6 889.5 kg/hm2,比2010年增产169.5 kg/hm2,增幅2.5%。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全省夺冠,全县小麦单产实现连续9年增产,连续8年持续超越历史。

全县10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共涉及农户58 286户,水稻面积9 994 hm2,占全县水稻面积27.0%。百亩攻关田省级验收实产最高田块产量11 449.5 kg/hm2,平均产量10 219.5 kg/hm2。全县36 993.3 hm2水稻,2011年统计产量9 682.5 kg/hm2,比2010年增产190.5 kg/hm2,增幅2.0%。2011年全县稻麦统计年产量达到16 564.5 kg/hm2,在2008年全省第1个以县为单位实现“吨粮”的基础上连续4年过吨粮,2011年再上新台阶,全省第1个超过16 500 kg/hm2。稻麦高产创建丰产方连续3年获省最高A级奖,获省高产增效创建先进单位,受到省农委表彰奖励。2011年11月2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曲塘镇0.3 hm2攻关田进行实产验收,产量达11 815.5 kg/hm2,夏熟小麦省农委验收9 327 kg/hm2。稻麦周年产量21 142.5 kg/hm2,创稻麦两熟地区高产记录,在江苏省非稻麦高产最佳区域创造出全省最高产量水平。

1.2促进农民增收

全县3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8 331 kg/hm2,比示范片外产量高7 867.5 kg/hm2,增幅10.4%;成本平均6 892.5 元/hm2,比示范片外减少335.25元/hm2,产值平均16 534.5元/hm2,净效益平均9 642元/hm2,比示范片外产值增加1 464元/hm2,净效益增加1 800元/hm2。全县示范片2 406.7 hm2小麦增产1 898.4 t,新增净收益453.04万元。全县10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10 219.5 kg/hm2,比示范片外增产622.5 kg/hm2,增幅6.5%;成本平均12 357元/hm2,比示范片外减少1 350元/hm2,产值平均30 658.5元/hm2,净效益平均18 301.5元/hm2,比示范片外产值增加1 867.5元/hm2,净效益增3 217.5元/hm2。全县9 994 hm2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增产6 221.3 t,增加收入3 215.6万元,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2推进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项目实施组织化程度

按照“县镇共建,主抓在县,镇级负责,建设到点”原则,由县政府成立项目领导组和项目实施组,领导组由县分管农业负责人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分管负责人、实施乡镇分管镇长为成员,负责项目计划落实、资金落实以及组织落实。实施乡镇成立项目实施组,由分管镇长任组长、农技站长及示范区所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参加,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县农委成立高产创建活动技术专家组,聘请高校知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成员由县作栽站、县植保站、县土肥站、县种子站、实施乡镇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方案制定、技术指导、措施落实等,并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配套服务,确保示范区建设有班子、有方案、有牌子,从而为示范区高质量建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入户率

高产创建,技术先行[1]。海安县以省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研究集成稻麦高产技术,充分发挥县镇村整体连动优势,切实加强培训指导。全年县乡两级农技部门共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16场次,共培训乡、村干部或农技人员超过1 500人次,培训技术指导员260人次,培训农民逾19 500人次,印发《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明白纸》《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明白纸》等技术明白纸逾35 000份,编制《农技简报》16期。同时示范片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每村遴选10户种植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影响辐射带动20户以上,要求每位分片包干技术指导员登门指导不少于5次,提高科技示范户科学种田水平,影响和带动周围农户,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通过层层培训指导,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送到农民手中,不失时机地指导农户施肥、用药,实现科技人员与农户“零”距离对接,切实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3加强项目集成,提高示范区科技含量

在示范片建设中,认真抓好农业部科技入户、国家优质稻麦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项目的并轨实施,创新技物结合推广机制,促进高产增效物化技术集成应用,提高了示范片科技含量。一是以良种补贴为抓手,推进统一供种,确保示范片良种推广种植覆盖率达95%以上。二是以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配套完善落实主推技术。通过示范片建设,科技入户到田,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推广免耕机条播技术、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品质调优施肥技术、防灾抗灾减灾技术、病虫草综防等5项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保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三是将专项惠农项目资金全部用于万亩示范片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实现专款专用,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开展。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机械作业、专用肥、弥雾机进行物化补助,以及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调动示范区干部群众开展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2.4加强专业化组织建立,推进“五有五统一”服务

把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配套服务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一是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以村为单位,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各组织分别制定组织章程、技术规程、服务标准,签订服务合同,建立服务档案。小麦示范片共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18个,水稻示范片共组建水稻专业合作社41个。二是在“统”上下功夫,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收”专业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专业化服务,落实 “一推四普及”技术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服务档案,对服务农户、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农户评价等进行详细记载,完善项目服务档案[2]。

2.5加强目标考核,确保项目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为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海安县根据工作方案和技术规程对高产创建活动各环节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制定了粮食高产创建技术规程及高产创建活动管理办法、考核评估办法、测产验收办法和示范片管理办法,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项目考核奖励办法:百亩方小麦超过8 250 kg/hm2、水稻超过10 500 kg/hm2的给予5万元奖励;百亩方小麦超过7 500 kg/hm2、水稻9 750 kg/hm2的,给予3万元奖励;百亩方小麦产量不足7 500 kg/hm2、水稻产量不足9 750 kg/hm2的不予奖励,并取消下一年度承担项目的资格。各镇对参与高产创建的村组干部,分别给予组织奖励和高产竞赛奖励,设一等奖1名,奖励1 500元;二等奖2名,奖励1 000元;三等奖3名,奖励500元,确保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经验

3.1高产创建要有好的团队

高产创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一支好的团队,这支团队要有高度重视的领导、高水平的专家、高素质的一线农技推广人员、高度责任感的乡镇及村一级的干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方能把示范片建成样板片,突出展示效果,达到辐射推动作用。

3.2高产创建要有好的品种技术

好品种对高产创建至关重要,既要有超高产潜力,又要有较强的抗倒性,同时对病虫害也要有较强抗性。在高产创建过程中,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种植方式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并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坚持加以落实,才能取得预期效果[3]。

3.3高产创建要有好的抓手

高产创建要富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气息,必须有一个好抓手,而建立服务组织、开展全程专业化服务恰是高产创建的好抓手[4]。通过专业化服务,在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条件下,要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要有好的举措,保证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做到品种统一、方式统一、播栽期统一、用种量统一、肥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水浆管理统一。

3.4高产创建要有好的机制

高产创建要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一方面要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实施者的积极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参加项目实施单位和相关人员细化考核指标,明确分工、职责、要求,并采取捆绑式考核办法,引进和强化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开展高产有奖竞赛活动,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李好中,茹萌.创新工作机制 更高层次推进高产创建[J].中国农业信息,2011(12):17-18.

[2] 王俊德,李满林,李维义,等.河套平原灌区玉米高产创建实践[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86.

[3] 王正国,王顺寿,周玉刚.柴达木盆地都兰县油菜高产创建工作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38-139.

[4] 任平,陶俊录,韩立艳,等.长岭县流水镇粮食高产创建成功的基本经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81,383.

上一篇:玉米新品种仙人岛336号的选育经过及制种栽培技... 下一篇:低温冷害对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的影响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