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20 09:35:28

安徽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提要] 如何实现安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安徽省在扶贫的道路上引入小额信贷的确有很大的作用。但农户小额信贷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安徽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小额信贷;安徽;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安徽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2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农户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状况,笔者对安徽省内的一些地市区的农户进行了涉农资金和小额信贷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为了使样本数据更有代表性,向安徽省内各市县区的2,978户农户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45份,有效率接近74%,数据符合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农户小额信贷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安徽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在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安徽省以及市地区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如果将安徽省内低收入人口作为可持续信贷服务农户小额信贷的终极目标,那么目前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项目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大量的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

1、安徽农信社机制自身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作为安徽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一直以来其产权问题都未得到处理,产权不明晰,直接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而大量小额信贷组织大都依附于政府部门或与政府有关的机构,大多凭借捐助资金建立,机构的经营者并非最终产权的所有者,机构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农信社和非营利性小额信贷组织这种内部产权关系不明晰,使得其在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中激励-约束不足,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低效率、机构缺乏创新意识、产品设计单一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很难保证机构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财务软约束使得机构不能自负盈亏,自控风险,同时也导致政府的支出大大增加,易引发财政赤字。产权配置不明晰,使得小额信贷机构不能成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2、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有了充足易得的资金来源,形成一定的资金规模才能为小额信贷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自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以来,虽然贷款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外流严重这两方面的严重问题,使得很多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缺口,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这已经被公认为是制约安徽省甚至是全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核心问题。

为了规避风险,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将吸收的存款大多投向信用联社和利润率高而风险低的行业,或是将资金投入到城镇信贷中。同时,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的特殊机制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虽然央行调低了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也出现了资金从总局向资金来源省回流的现象,但并没有建立起一种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邮政储蓄吸收的大量存款通过上存央行的形式流出本辖区,现已被公认是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把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城市。

3、额度偏低、贷款期限过短。一般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金额都在1,000~5,000元。小额信贷的目的旨在满足农户用于种养业方面的生产性小额资金需求。但是,目前小额信贷发放的资金,并没有满足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农民仍然需要依靠其他渠道获得资金。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普遍较短,贷款期限甚至短于生产周期。《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将贷款期限界定为“农户小额信贷期限根据生产经营周期而定,一般不超过一年”,这极不利于农户利用信贷资金从长远角度出发安排生产性投资。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期限大多是6~12个月,也有个别期限是3个月,而且要求当年发放,当年回笼,不得展期。过短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从而影响到贷款农户到期的还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二、安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流程不规范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运作流程,安徽省从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开始,中间经历了贷款申请、信用评定、发放贷款证、取款、贷后监督,直到收回贷款并做出记录,又再次进行信用评定结束。从实践上来看,由于受到内部、外部一些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是某些环节缺位;或是某些环节虽然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形同虚设;或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够规范,贷出资金的投放质量及可回收性均难以保证。

1、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定环节失真。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农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由于某些信贷员对农户不甚了解,使得评定小组对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加上在农村一些工作极易受人情、关系和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定失真。

2、关于信用等级的再评定环节缺失。这一环节是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信用评定的开始,严格的讲,应该准确地记录贷款的还款数额、未还数额及到期日,同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农户信用档案中,以便下一次进行信用评定,确定新的信用等级。但是,很大一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严格执行这种制度,没有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适时进行调整,授信额度应该增加的没有及时增加,该调低的没有及时调低,该取消持证资格的也没有取消,大大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

3、农信社缺少全面的信息操作平台。农村信用社资源有限,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量非常大,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都用手工操作完成,即使一些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也只是运用电脑进行简单的记录与操作,工作效率低,信贷质量也不能保证。至今市场上还没有一套包罗整个小额信贷运作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来帮助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资金监控的深度、广度,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全面获得信贷资金的运作情况。

三、安徽农村信用社保障制度不健全

1、法律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虽然属于金融机构,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地位和权益,使得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常常处于困境之中。也正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服务宗旨、服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没有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不能轻松上阵,既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从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来看:它采取贫困人口自行组织方式、独特的组织规范和制度,是一种相对完整、固定的信贷组织和管理形式,区别于民间信贷,从这一点来说,它不属于《民法通则》等民间信贷法律制度的监管和调节范围;由于小额信贷采取商业利率是为了支付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目标是实现扶贫资金的持续使用和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像商业银行一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所具有的非盈利性特征,也决定了《商业银行法》不适于对它进行行为规范;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目前还没有适用的法规,处在无法可依的地位,这必然要影响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2、风险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农信社开办的业务主要是小额信贷,如春耕生产贷款等,由于同一农信社所处的农村社区一般种植业结构相同,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基本相同,正因为这样,对农信社来说,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信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

同时,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化,全国的农业保险开始大面积萎缩:2004年农险保费收入仅为3.57亿元,2005年继续减少为2.31亿元,只占总保费的6%,农户人均保费只有2元多一点,农险品种也由高峰时期的60多种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种,这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背道而驰。

3、存款保障制度不健全。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以后,每个农村信用社都依法成为了独立法人。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领域市场程度的深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将是市场竞争的统一准则,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没有存款保险机制作保障,一旦经营失败,农村信用社的退出必将牵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牵动整个农村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好文,郝莹.关于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8.12.

[2]邹新阳,王贵彬,张国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

[3]李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综述.2010.Z2.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评述 下一篇:“熟”材新用·苏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