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诚信观的内涵及教化作用

时间:2022-10-20 09:23:04

道教诚信观的内涵及教化作用

诚者万善之本,伪者万恶之基。道教把至诚守信视为学道、修道、习道、布道的根本,其经典及教理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观念。《道德经》中十几次出现“信”字,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8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63章)。《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也反复宣扬“为善至诚、诚信行善”的伦理教化思想,如“知善行善,知信行信,知忠行忠,知顺行顺,知孝行孝,恶无从得复前也”。

道教诚信观的内涵

当今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困局。从宗教文化的层面看,诚信在于人们的向善之心。道教既出世又入世,度己度人,积功累德,劝人向善,其经典教义、戒律科仪、信仰追求、仙话传说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诚信内涵。

诚信观贯穿了整个道教的信仰追求。太上老子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诚信是善,欺诈是恶,这是古今定论。《太平经》说:“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故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也就是说人要诚心为善,清静专一,这样可以感动天地,调和阴阳,招来神灵护佑。人如果丢弃诚信而互相欺骗,就会引起天地的厌恶痛恨,“使其短命而早夭”。《老子想尔注》说;“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告诫人们欲求仙寿天福,关键在于至诚信道,以感天神。诚信是人道之根本,而修好人道是修仙得道的前提,正如宋元之际在江西南昌兴起的净明道所提倡的“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

道教的诚信观具有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日性命之理,谓之何哉?”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规律。《黄帝阴符经》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者纯为道,地者纯为德”,就天道、地道来看,日月行天、昼夜相继,春夏伙冬、四季交替,是天地之道至诚守信的最佳例证。既然天地之道真实无妄,那么人性之道应“得于天道而守其正”,“上视天而行,象天道可为”,做到真实无妄、言而有信。人道不但要“得于天道而守其正”,更应“得于天道而守其信”,做到诚而守信、言而有信。

道教诚信观富有自然之道的内涵。老子向往使人类社会回归无私无欲、无欺无诈、民风纯朴的状态。《道德经》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舍弃道治而倡行仁义,是舍本求末。但他否定的不是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文饰的虚假表象。所以老子在《道德经》19章提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回到“民复孝慈”的和谐社会,告诫人们要按忠信行事,而不是执行浇薄之礼。

道教诚信观的社会教化作用

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所言宗教界应“以‘出世之境’来为‘入世之事’,以‘社会关怀’来表达‘终极关怀’,以人的努力来体现‘神’的恩典和关爱”。当代道教界人士也应注重用道教固有的诚信思想去教化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充分发挥道教诚信观的社会教化作用。

道教界人士要恪守规戒,做诚实守信表率。《初真五戒》第三戒说:“不得口是心非”,要求道教徒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初真十戒》第一戒也说:“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初真十戒》把一物不欺、一语不欺当作清规戒律中的首要内容。总的来说,忠孝、诚信、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是道教徒洁身戒行、修真养性的前提。当代道教界人士应以这些品德修持去影响身边的信教群众、去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南昌有处君子巷,其名与净明道祖师许逊有关。相传许逊曾在此购买一个铁制百子灯架,回去后发现,在灰尘油渍之下,灯架竟然由纯黄金打造。第二天,许逊把灯架退还给店家。为纪念许逊诚信的君子之风,此巷被命名为君子巷。居住于此的居民以巷名而自豪、自律,君子之风绵延千年。

发挥道观文化窗口作用,引导和教化信教群众诚实守信。为传扬诚敬忠孝理念,道教在各个历史时期制作了大量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诚信理念。《太上感应篇》中把“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的行为视为罪恶,劝导悔改;《文昌帝君功过格》把“与人言不欺一字”视为功,把“造低银假银私钱”、“设阱诈骗”等视为大过;净明道《太微仙君功过格》言:“着斯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各分四门,以明功过之数……即使聪明之士,明然顿悟罪福因缘,善恶门户,知之减半,慎之全无。依此行持,远恶迁善,诚为真诫,去仙不远矣。”今天的道观和道教界人士应重视劝善书的作用,把道教的诚信观内化为信教群众的道德情操。此外,道观还可用尊神塑像等来宣扬“诚信为善,欺诈为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如王灵官形象为三目圆睁,手执钢鞭,惩罚不诚心向善之人。道观内悬挂的匾额楹联也蕴含着劝人向善的意涵。如江西南昌市黄堂宫王灵官殿楹联:“十万朝山非为别,忤逆子孙休见我”,横额为“你也来了”,宣扬止恶行善,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

通过玄门讲经、道德讲堂等形式宣扬道教诚信向善思想。讲经传道是中国道教固有传统,是道教一代代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将讲经称为“道教界必须主动为之的家务事”。没有讲经传道,就没有道教的自我传承和健康发展。讲经可以多样化,不但要讲道教经典,也可以举办一些道德讲座,向信教群众宣讲道教诚信向善、谦让不争、慈爱和同等教义思想。前些年,香港道教界成功组织了一次万人齐诵《道德经》的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总之,大兴读经、诵经、学经、讲经之风,既是对道教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净化让会环境的贡献。

道教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慈爱和同理想社会的追求,道教贴近生活,其中有着丰富的诚信观念。作为道教界人士,应挖掘弘扬有益于社会和谐和人们身心健康的优秀道教文化,用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社会正能量,成为至诚守信的表率。

(作者分别为南昌市民宗局局长,南昌市道协副秘书长、西山万寿宫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有一种痛,叫独生子女的痛 下一篇:浅析住宅小区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