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疗法与药物联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研究

时间:2022-10-20 08:43:39

催眠疗法与药物联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研究

摘 要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对紧张型头痛的催眠疗法与药物的联合治疗模式进行客观评价。方法:87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由具备心理及催眠治疗技巧的医生给予催眠治疗,催眠每周1次,共4周。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5.24%、66.67%,对照组分别为69.05%、38.1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催眠疗法与药物的联合治疗模式对紧张型头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催眠治疗技巧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 催眠疗法 药物联合 紧张型头痛

我科结合以往单纯药物治疗紧张型头痛失败的教训,采用催眠疗法加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取得很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09年2月收治紧张型头痛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分类与诊断标准;同意合作并同意在出院24周接受电话随访;试验前至少1周及试验期间不服用其他防治头痛的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排除颅脑外伤后遗症、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有心、肺、肾、牙齿、眼、耳、鼻、副鼻窦、咽喉及消化系统疾病者;低颅压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颈椎病、颞颌关节疾病、精神疾病及癫痫者。对符合入组条件的87例患者,按门诊病志号和就诊日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男18例(37.5%),女26例(62.5%),年龄20~45岁,平均36.66±6.04岁,病程1~l1年,平均4.27士3.10年。对照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21~45岁,平均38.07±5.84岁,病程1~10年,平均4.12±2.7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方法: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治疗,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这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亲密的和建设性的关系。其次解释催眠治疗的意义及目的,实施催眠的步骤,在催眠治疗室内,让患者取卧位或坐位;用言语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暗示诱导语,消除患者的焦虑;解除催眠;指导患者自我放松。催眠每周1次,共4周。两组所用药物均为布洛芬、西比灵及阿米替林等常用治疗紧张型头痛的药物,两组所用药物无显著性差异。建立随访制度,提高治疗顺应性。两组随访均为24周。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四级标准,①痊愈:头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无复发。②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且发作次数减少,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头痛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部分影响日常活动。④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根据资料性质、特点,采用X2>/sup>检验。

结 果

一般资料:有3例因外出打工脱落,实验组2例,对照组1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5.24%、66.67%,对照组分别为69.05%、38.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不良反应: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4例出现口干、便秘,4例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对照组4例出现口干、便秘,4例出现恶心、食欲减退,3例出现失眠加重。上述消化道症状,在不改变剂量的情况下,3天~1周后症状均逐渐消失,考虑与其口服药物相关。治疗组1例在解除催眠后有头晕、腹胀的感觉,需再次催眠解除不良反应。

讨 论

紧张型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理因素、中枢痛觉超敏、颅周肌肉收缩和肌筋膜炎及神经递质因素等[1]。研究认为,生活事件等应激因素是触发紧张型头痛的最常见的原因,80%紧张型头痛的触发可由应激引起,并且单纯心理应激就可以通过边缘系统引发肌肉紧张[2],形成恶性循环。

催眠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控制患者心身状态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正性意念来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意念[3]。在催眠状态下给有目的地暗示创造了最佳条件,即被催眠者处于高度的受暗示性状态中,施术者很容易对他施行“感应”。这时通过言语的暗示作用,可以形成新的条件联系,从而在大脑皮层的一点上形成集中的兴奋中心,借助于负诱导的作用,就能引起皮层的其他细胞(包括参与支配某种病态器官相联系的细胞)抑制过程的发展[4]。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催眠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具有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值得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紧张型头痛专家共识组.紧张型头痛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7(40):496-497.

2 黄秀琴,张倩.生活事件、防御方式与紧张型头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44-546.

3 王德平,张亚芳.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临床疗效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64-65.

4 高代林,杨彦春.焦虑障碍的催眠治疗[J].华西医学,2007,22(2):412-413.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上一篇:老年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下一篇: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亚低温及高压氧综合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