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0 07:53:38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仅依靠政府应急政策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上来求解。政府应该充分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增长型经济复苏,并从制度上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增强责任意识,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的原则;大学生则应增强主体意识,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突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对策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许多金融机构倒闭、公司破产,失业率也不断上升。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党和政府,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后金融时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区域结构性矛盾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也存在着总量矛盾,如“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相重叠,但就大学生总量而言,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难以就业,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或主要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

2.社会转型所导致了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

改革开放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个: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再大量接收大学生,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改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压缩编制,限制各事业单位进人的名额。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再去大量接受大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向往心理,使得近几年公务员报考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相对于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现状的影响,高校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等传统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更深层的原因。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学历教育,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质量和数量上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4.传统就业观念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业“大众化”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由过去所谓的社会“精英”逐步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一方面会降低高等教育的规模,阻碍其发展,并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精英教育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和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1)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例如维护市场秩序、制定交易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等;二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资源优化分配而对交易过程实施人为干预的政策,如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岗位增加之间选择调整的政策等。政府政策的根本职能在于排除供求双方不能顺畅实现交易的障碍。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额外工作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上升,同时,单位的用人成本也由于某些制度安排而被提高,从而导致其劳动力雇佣量少于市场均衡时的最优量,这些都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是破除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埃斯莫格鲁的观点,短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大量增加会使就业难度增加,但在长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引致“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反过来会扩大对教育水平较高者的需求。也就是说,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内将会遵循萨伊定律而变动,即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身的需求,实现供需均衡。这意味着,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就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为了让毕业生顺利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应该采取相应配套措施。

(3)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也较少;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门槛相对较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晋升和提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中小企业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570万户。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为2570万户。尽管规模不大,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显得更为迫切。

(4)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根本的是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严格地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因此,建立与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毕业生自身出发,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角度出发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和创办经济实体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

2.高校方面

(1)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取向,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质量,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更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加强市场需求调研与预测,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专业分流培养机制,推动人才结构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实践证明,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终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规划和设置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从学术性为主向应用型为主的转变,将是高校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

(2)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为了使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和扩大就业指导的范围,使其具备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多种功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3)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和基础,保证高等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事实证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大学生的质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深化职业发展教育,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及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素质,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层面是与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或特色能力。第三层面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职业适应和胜任能力、创新能力。第四层面是应聘能力和技巧。从个体层次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功就业的关键。但反观大学生就业现实,市场却普遍反应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不足、职业胜任力差的缺陷,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促使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意义十分重大。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3.用人单位方面

(1)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灵活就业,如一周内曾从事过一个小时以上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者、如自谋就业、家庭就业、组织就业、临时就业、社区就业、小时就业、阶段性就业等都是就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通行非正规就业制度,鼓励正规部门创造非正规就业并给以优惠的政策。近几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还非常低。应积极地发展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流动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的就业形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非正规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工作经验,其实毕业生也有很多优点是别的社会成员不具备的。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社会人员加入企业,将带来用人单位的规模报酬和核心竞争力递增;大学生可以扩大用人单位的知名度。招聘活动是用人单位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招聘的机会对本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学习和吸收能力非常强,可以更好地接收企业文化,成为符合本企业需求的重要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可以投入一定成本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培训,即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成长机会又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投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对人才的争夺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谁是真正的赢家。用人单位要想不断提高生产率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之处是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才争夺态势下,采取观望和“应急式招聘”不仅使组织缺乏活力,而且会严重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这种情况对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来讲必须改变,在人才供应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以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毕业生个人方面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当今社会,就业能力不仅体现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知识,还体现为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等,这些都是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的重要就业能力。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符合市场经济的职业意识。首先,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主动“推销”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等、靠、要”。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急躁、消极、迷茫、认知障碍等不良心理。有的毕业生甚至因为就业的巨大压力,出现悲观、厌世、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对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

参考文献:

[1]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 徐放,程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3] 周志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

[4] 周丽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D].集美大学,2008.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导致当代青年就业难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