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

时间:2022-10-20 07:36:27

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转变,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服务,已从长期的住院治疗转向社区和家庭,现在精神障碍患者不再长期被禁锢在医院中,而是绝大多数的患者生活在社会和家庭中。

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此外,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在长期护理患者的情况下,常面临精神、体力、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他们也亟需支持和帮助。因此家庭成员如何做好家庭护理,防止患者疾病的复发,同时提高自身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关注,掌握护理患者的知识、能力及技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彼此能够互助互勉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中的定位

客观观察者

观察病情是家庭护理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要掌握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症状特征,平时注意观察以下几点,有助于早期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及正确判断病情。

自知力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的自知力,是疾病治愈的一个重要标志。知道自己有病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对突然不承认有病、不坚持到医院复诊及不服药的患者,应考虑有复发的可能。

睡眠 睡眠状况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常对病情的好转或恶化有预示作用。因此,如果患者一改往日的习惯,睡眠过多或过少,或睡眠节律颠倒,可能是复发的早期表现。

情绪 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表现得紧张不安、烦躁、焦虑、好发脾气等,要注意观察,可能是疾病复发的迹象。

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患者的工作、学习由主动变得被动,做事有始无终、效率下降,生活懒散、喜欢独处、不讲个人卫生,不守纪律,疏远亲人,社交兴趣减少等可能是疾病复发的先兆。

症状复现 原有精神症状复现,患者又表现敏感多疑;或又重提过去患病时说过的事情;或又出现幻觉、妄想;或表现自言自语、自笑;或言谈举止异常等情况,应考虑到疾病的复发。

躯体不适 患者诉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或其他躯体不适,应注意观察、判断是真正的躯体疾病?还是药物副作用?或是疾病复发的先兆症状?

当家庭成员观察到患者出现上述某一症状或某些症状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观察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异常表现,以判断是否疾病复发,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支持者、鼓励者

由于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以及社会对精神障碍的偏见,许多患者出院后会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无法面对现实,这对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许多研究证明:家庭关系紧张、社会歧视、冷淡、指责等是患者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此时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能给予患者无比的力量。

家庭成员应对患者抱有希望,要长期保持积极的态度,耐心帮助患者、关心患者,家庭的和睦友爱、相互关心、支持和接纳,是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庭成员切记:要真正成为患者的支持者、鼓励者,才能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危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维持家庭内部健康的支持系统,才能使患者建立自信、恢复自尊,勇敢地面对现实。

聆听者

家庭成员要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给患者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鼓励患者表达他们的需要。

对患者的表达,要耐心倾听,这不仅能给患者以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而且通过信息的传递,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面对患者妄想内容的言行,不要与其争辩或一味的指责,这样会使患者不再信任家人,不再向家人暴露他们的思想,甚至还可能对家人产生敌意,或将家人划入妄想的对象。但也不要附和,以免加强患者的病态信念,可采取不表态,持中立态度,并列举一些事实提出疑问,让患者思考。

总之,家庭成员要从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保护者、倡导者

家庭成员是患者的保护者、倡导者。要保护、督促患者完成康复计划。

日常生活护理

个人卫生督促或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但不要一手包办,要让患者自己完成,康复期的患者应尽快摆脱“患者角色”,调整心态。可采用一些简单的行为强化手段,如奖励、适当的惩罚等来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

饮食 保证患者每日进食量,注意营养搭配。不暴饮暴食,不饮酒,不吸烟。

睡眠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时间,按时起床。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不观看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电视、书籍等。对人睡困难的患者可指导其做松弛训练,必要时可遵医嘱应用安眠药。

居室布置 患者的居室布置要力求安全、安静、简洁。室内尽可能不放置能造成自伤或伤人的危险物品,如绳索、剪刀、铁器、农药等及易损坏的家具。

注意安全防范,特别对有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的患者,应时刻警惕,不懈地监护,以保护患者及家庭成员自身的安全。

用药护理

家庭成员在患者维持用药期间,应掌握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如药物的疗效、副作用的识别与处理、药物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服用方法等,以便做好患者的教育、解释工作,督促患者服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应及时求得专业人员的帮助。妥善保管好药物,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康复训练

家庭成员应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使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如引领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家务劳动、手工制作、娱乐活动等,避免过度保护,通过家庭成员与患者的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康复成功率。

资料提供者

家庭成员能够正确的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提供与患者有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以协助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治疗。

社区与患者的桥梁

随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兴起和发展,众多的精神障碍患者走进了社区。家庭成员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现有的服务机构,在社区和患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员和协调各种有用的力量,帮助患者充分利用社区中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使患者尽快恢复社会适应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

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

坚持服药

一般患者往往在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据统计有80%的患者在停药后复发,因此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定期到医院复诊

一般情况下,应每个月复诊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定期复诊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有规律的

生活环境,尊重、关心患者,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激励和陪伴他们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对患者有信心,让他们学会自理。

注意识别复发的征兆

无缘无故地出现失眠、情绪变化、发呆发愣、反应迟钝、生活懒散等,或原有的精神症状重新出现,原来能主动服药,突然否认有病,拒绝服药等,应及时找医生处理,避免复发或减轻复发的严重程度。

保持身心健康

协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恶性刺激,避免激动、忧郁和烦恼。积极锻炼身体及参与社会活动,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保持身心健康。

支援指南

护理精神障碍患者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体力,在漫长的护理过程中家庭成员往往会感到疲倦、孤单、无助,甚至失望。因此家庭成员也应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免使自己在精神、情感和体力上枯竭,从而影响护理患者的能力。以下是帮助家庭成员保持身心健康的几点建议: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和承担护理患者的责任,分工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护理患者。

接受自己的限制,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量力而为,不必自责。如若感到体力不支、脾气变得暴躁或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应向他人及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如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咨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学习和掌握一些护理患者的知识与技巧,以增强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与其他家庭成员互动,分享经验、相互支持,以减少因护理患者而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给自己一些奖励,家庭成员可写下或翻阅一些自勉的句子,不时奖赏自己的努力。也可在能力范围内为自己购买一些小礼物或食品奖励自己。

家庭成员常会因承受压力而导致身体疲乏、肌肉紧张和情绪焦躁,因此应学会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瑜珈、音乐、游泳、散步、肌肉松弛法或适当的运动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能松弛身心的方法,这样有助于舒缓紧张的情绪,补充体力。

维持社交活动。家庭成员须保持与朋友、亲属的联系,继续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适当运用社区资源。家庭成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如托老所、养老院、家务助理、医院服务、社区精神科服务等,可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各种服务。

小贴士

当家庭成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面对患者不知如何应对时,中华精神卫生网(www.省略)大众版的居家护理栏目,可免费为家庭成员提供各种专业咨询和帮助。

爱到最终仍是爱――不离不弃。面对患病的亲人,唯有爱,才能支撑起护理患者的重任。

上一篇:如何正确喂养宝宝等二则 下一篇:儿子为何越长越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