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作曲包揽制”叫好!

时间:2022-10-20 07:18:58

为“作曲包揽制”叫好!

周报评点

笔者曾在戏曲团体干了多年音乐工作,读周来达的《戏曲作曲包揽制的弊端》(载《音乐周报》2008年1月23日)后,顿感诧异。我认为“周文”是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一篇观念保守文章。可以说,由于戏曲作曲包揽制的产生,大大推动了戏曲音乐的发展、改革、创新,整个中国戏曲音乐的新成就源于“作曲包揽制”。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如曾作曲)、黄梅戏《天仙配》(时白林作曲),其它如评剧的《平原作战》、豫剧的《朝阳沟》、川剧《人间好》、《拷红》等等,都是由戏曲专业作曲创作,已广为流传,成为戏曲音乐中的经典。像黄梅戏的“天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二重唱)不仅在戏曲界影响深远,且成为声乐界的常选曲目,久唱不衰。这些作品,若由著名演员创作,绝不可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五十年代以后,全国戏曲音乐界掀起了改革新潮,继承与创新成为戏曲音乐改革的主要矛盾,而上面所举那种剧目的音乐改革却获得“继承与创新”的成功,受到广泛的公认和赞许。由于时代的发展,演员们已深知戏曲音乐改革的势在必行。一些著名演员自己所演剧目的唱腔不断进行推敲和加工、组合,但终因缺乏专业戏曲作曲技法而显得步伐缓慢,难有突破性的新创举。我常和一些名演员打交道,对他们的“组腔”,帮助记谱,可困难的是,由于他们大都不识谱,音乐知识贫乏,他们的“组腔”每唱一次变一个样,如果唱三次,就是三个样,最后只得请我酌处之。即或是现代有一定音乐水平的戏曲演员,要想成为一位戏曲作曲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重庆市川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她不仅会唱戏,还会唱歌,也有一定的音乐水平,但她近年来的《金子》(李亚仙)作曲,配器依然聘请了戏曲专业作曲家担任。“周文”的“50年代中期以后,没有一个演员包括像茅威涛这样极具创作天赋的杰出优秀演员,在唱腔上也无法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周来达在文中说“作曲包揽制”的弊端是说“已经走到了‘断子绝孙’的边缘,‘太监化’了……”实在是杞人忧天。优秀演员创腔、作曲并无任何人阻挡,像上面所举著名演员沈铁梅,她是院长,她没有安排她自己作曲,而是聘请专业作曲家设计音乐、唱腔,这就叫“自然”。为何因?这因50年代以后,戏曲作曲已探索出一些规律,找到了一些作曲门路亦即戏曲作曲法,此法比较深奥,讲求技艺,这在过去年代里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戏曲作曲法,要演员驾驭当然是很难的。我们不能因演员无法胜任戏曲专业性作曲法而由另外的专业作曲担任工作后就产生“断子绝孙”的判断,这是十分错误的。中国的戏曲唱腔怎么就“断子绝孙”了呢?前面所举许多经典剧目的传承、流传以及60年代以后的“样板戏”时期的一些京剧音乐作品,如《杜鹃山》《沙家浜》等都展现出了“子孙满堂”的情况。

“周文”之错在于根本不懂得戏曲也有作曲法,就像过去有人不承认中国有民族和声学一样(后来黎英海就发表了一本《民族和声学》),所以一听作曲以为就是西方的“专利”。不过,戏曲作曲法尚未能见到专家的带权威性的书籍出版问世,所以,一些作曲法则基本掌握在干实际工作的一些专业性的戏曲作曲家手中,而演员则很难又演出又来钻研戏曲作曲法,因此,即或创腔也仅限于“组腔”,谈不上是完整的戏曲音乐创作。

“周文”认定新创作的戏曲音乐例如“样板戏”的音乐,其作曲法来自西方,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把中国戏曲音乐的繁荣发展完全寄望于作曲家丰富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种虚幻的错觉,一种幼稚的错位认识和中国戏曲独特的发展规律缺乏全面而正确认识的极大误会。”“样板戏”作曲的成功,这是事实,但它的“地基”依然是京剧原有的唱腔及其体系、结构,而在此基础上,给予充分的改革、创新、发展,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周文”为何如此武断地认为戏曲作曲不是走的自己的路呢?恐怕还不知道我们自己也有自己的作曲法,误以为“样板戏”音乐走的是西方的歌剧化道路。须知,五、六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剧种所新创作的戏曲音乐大多采用的戏曲创腔的“一曲多用”法,没有运用歌剧音乐创作的“主题发展法”。其次,音乐的体系、结构、曲式也用的戏曲音乐固有的如曲牌体、板腔体以其曲式、结构,也没有运用歌剧音乐的一段体、二段体、自由体等结构、曲式。再其次,新创作的戏曲唱腔更十分注重保持本剧种的主要旋律含特性音调以及戏曲音乐的种种独特旋法。这些,都与歌剧音乐创作完全不同。当然也吸取了一些歌剧手法如《天仙配》的二重唱,《杜鹃山》“乱云飞”的合唱及其它手法,所以说戏曲音乐创作之路是没有走错的。说戏曲音乐的“包揽制”是歌剧化道路的产物是不切实际,是个“误会”。就以“乱云飞”为例,它的结构为[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男女声合唱”。除最后借用了合唱外(音调依然是京剧)。其它全是京剧固有板式,其旋律、节奏、节拍的种种变化,也源于传统京剧音乐。试问,哪一部歌剧有这样的曲式、结构以及旋律进行种种旋法、板式变化?说是走上了歌剧化道路,这才是个真正的“虚幻”和“误会”。

总之,“戏曲作曲包揽制”的形成,是戏曲音乐在当今时展中的自然的、必然的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故尔,此机制在继续、发扬、改革、创新戏曲音乐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为此,我为“戏曲作曲包揽制”额手称庆!■

上一篇:“金钟”为福州敲响欢乐之声 下一篇:海地音乐:原始非洲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