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围产期高龄产妇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20 06:46:47

心理干预对围产期高龄产妇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围产期高龄产妇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21例高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113例,常规护理组108例。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前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P005)。心理干预组产妇在分娩期疼痛、并发症、剖宫产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

【关键词】 心理干预;高龄产妇;分娩期

--------------------------------------------------------------------------------

作者单位:130042 长春市妇产医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导致人群平均生育年龄向后推迟,高龄产妇越来越多。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再加上其心理对孕期和分娩期的高度恐惧、紧张,长期处于这种强烈、持久的应激源中,不仅增加了孕期各种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1],还影响胎儿顺利娩出,导致孕妇、新生儿的预后不良。因此,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强化产妇围产期保健,以减少分娩期并发症、确保母婴平安。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对收治的113例围产期高龄妇女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221例高龄产妇,年龄35~46岁,平均(362±21)岁,初产妇103例,经产妇118例,分娩时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89±05)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39例,剖宫产82例。妊娠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1例,羊水过少19例,前置胎盘26例,贫血6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1例,高中79例,本科91例。随机将产妇分为2组,心理干预组113例,常规护理组10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对妇女围产期的相关知识、个人卫生的指导,性生活的调节,常见合并症的预防、治疗,用宣教片和临床资料让妇女了解妊娠、分娩的特点和知识。心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①大部分产妇由于对产前检查、分娩期存在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疼痛、出血、难产、胎儿畸形的发生,我们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的心理合理评估,为产妇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待产环境,进行产前检查时向产妇讲明检查的目的和步骤,减轻其紧张情绪,检查胎心时让产妇感受到胎儿的跳动和生命活力,增强其迎接新生命的信心和做母亲的荣誉感,并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亲切的语言向其讲解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心理和误解[2]。②产程护理。妇女由于宫缩引起疼痛,常想直接实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因此,应积极开导产妇,并嘱其家属配合安慰、鼓励产妇,增强产妇自信心,条件允许时鼓励产妇下地活动,保证营养的充足供给,放舒缓的音乐适当放松产妇紧张心情,使其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为顺利分娩做准备[3]。分娩期间可握住产妇的手以支持、鼓励,指导正确的用力方式,让产妇想象胎儿的样子、长成后的幸福画面,增强分娩信心,保证胎儿顺利娩出。胎儿娩出后,一些妇女由于胎儿的性别、畸形常使产妇产生消极、失望的心理。应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减少精神波动,避免影响宫缩导致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产后指导产妇多于婴儿接触、交流,充分发挥母爱。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护理前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P005)。

22 两组产妇分娩期疼痛、并发症、剖宫产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产妇干预组产妇在分娩期疼痛、并发症发生率(3例,27%)、剖宫产率(31例,274%)和护理满意度(109例,965%)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龄产妇比例越来越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甚至还影响母婴的平安和健康。充分认识高龄产妇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增强围产期健康教育指导,缓解产妇负性情绪,满足其心理需求,树立正确、积极面对分娩的过程,使产妇心理始终处于安慰、愉悦、平稳的状态,提高分娩痛阈值,保证顺利安全度过围产期,确保母婴健康、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刑淑静.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期的影响与效果分析.中外医疗,2012,7:165.

[2] 毛莉.护理干预对高龄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医药前沿,2012,2(3):107108.

[4] 曾彩贤.整体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2012,2:331.

上一篇:足月分娩后穹窿破裂与腹腔相通1例分析 下一篇:浅谈我院临床药师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