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

时间:2022-10-20 06:15:12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40-02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方法: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结果: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结论:妇产科护士应充分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防护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病人法律观念的增强,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妇产科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多,护士所面临的护理风险越来越高[1]。因此本文就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进行了探讨,并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为评价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情况,我们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护士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岁。初级职称12例,中级职称5例,高级职称1例。未婚8例,已婚10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18例护士的职业风险认知情况及防护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所有护士均有效完成问卷,问卷收回率为100%。

2 结果

由表1看出,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

表1 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认知度

项目知晓率[n(%)]

护理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度16(88.9)

职业暴露因素11(61.1)

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10(55.5)

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方法12(66.7)

3 讨论

3.1 妇产科的职业特殊性: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险人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点,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妇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尿液、血液、分泌物,容易感染HBV、HIV等病毒。产程观察、肛诊、内诊、破水、接产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也就是说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非常高,无论何时都有可能被感染。

3.2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2]。本研究结果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比如妇产科各种介入性检查,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这时患者就很容易对护士产生不满,造成护患纠纷[3]。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造成妇产科护士风险较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2.1 护士自身原因:表1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说明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急待加强。

3.2.2 卫生安全因素:护士作为医院中接触病人最频繁的职业人员,医院交叉感染是常见的影响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各种医疗器材的消毒是否到位、是否准确按照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严格操作等,均可能造成护士的意外感染。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护士产生疲惫、烦躁的心理,此时就更容易忽略护理的安全操作制度,为院内感染埋下隐患[4]。

3.2.3 病人方面的原因:随着妇产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越来越复杂,各种介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带来的护理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3.2.4 妇产科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目前妇产科普遍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做的有所不够。比如护士对护理文书的写作缺乏规范化,不重视护理文书的用语。交接班制度不完善,无法落实到实处,护士在交接班时未做到书面材料、口头交流和病人查房三者均交代清楚,值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充分,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就容易产生护患纠纷风险。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3.3.1 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作为一名护士,首先应培养对病人的责任心,这是提高护理技术,防护自身职业安全的前提。交接班时是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时间,妇产科护士职业压力较大,交接班时已十分疲倦,尤其容易忽视重点病人护理资料的交接。

3.3.2 加强专科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应做好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值班护士细致的了解病人个人史、症状、体征等基本情况,以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在药物的使用和注射上,应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缩宫素等特殊药物应贴上醒目标签,加以鉴别,避免注射时将药物混淆[5]。

3.3.3 加强护理法律知识和培训:护士查房时,应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每周可召开例会,对可能存在高危职业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整理并归类,并对护理文书的记录以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护理查房时,应避免漏记病人的关键信息,以免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不信任。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3.3.4 建立合理的妇产科护理规范: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应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完善妇产科护理规范,是从源头上减少护士职业风险的方法。

总之,妇产科风险是无时不在,而无法预知的。妇产科的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尽早的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通过规范妇产科护理操作制度,实施规范化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新进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护理团队的职业意识,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

[2] 李晓惠,邹晓清,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3] 岳梅红,韩文平.从妇产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的进步与缺憾[J]. 医学与社会,2002,15(5):22-23

[4] 刘培燕,刘岩.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管理[J]. 现代医院管理,2007,18:46-47

[5] 蒋盘华.产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风险及防范[J]. 家庭护士,2008,6(1):257

上一篇:慢性肾衰的家庭护理 下一篇:唐山市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读书看报的相关性研...